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鑒別診斷】
本病臨床表現非常復雜,因而早期診斷較困難,容易漏診、誤診。臨床確診需要有陽性的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結果,而這些特異性檢查往往又需時日。所以為了作好診斷,必須結合流行病學特點、早期的臨床特點及化驗等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與其他疾病鑒別。
(一)發熱 應與其他急性發熱性疾病鑒別的有:傷寒、流感、上感、瘧疾、急性血吸蟲病、恙蟲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等。除依靠臨床特點外、流行病學病史、蛋白尿以及氮質血癥的出現,往往對鑒別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
(二)黃疸 應與黃疸型肝炎鑒別。肝炎是以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為顯著,無眼結合膜充血和腓腸肌壓痛、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低、肝功能ALT、AST明顯異常、CPK不增高。流行病學史和血清學試驗可資鑒別。
(三)腎炎 有腎臟損害而無黃疸的鉤體病患者需與腎炎相鑒別。鉤體病具有急性傳染性熱性發病過程,有結合膜充血、肌痛明顯,血壓多正常,無浮腫。
(四)肌痛 應與急性風濕熱相鑒別。急性風濕熱的疼痛多分游走性的關節疼痛,而鉤體病的肌痛以腓腸肌為基。
(五)出血或咯血 出血可與上消化道出血、血尿、白血病、血小板減少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疾病鑒別,可通過周圍血象及骨髓檢查、GI檢查等手段與出血性疾病相鑒別。咯血應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腫瘤等疾病鑒別,通過肺部X線攝片或CT等檢查加以區分。
(六)腦膜腦炎 腦膜腦炎型鉤體病與流行性乙型腦炎都在夏秋季流行,都無疫水接觸史,亦無全身酸痛、腓腸肌壓痛、結膜充血及淋巴結腫大等。乙型腦炎病情兇險、抽搐、昏迷等腦部癥狀比鉤體病明顯,尿常規、肝功能多正常。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疫區內應滅鼠,管理好豬、犬、羊、牛等家畜,加強動物宿主的檢疫工作。發現病人及時隔離,并對排泄物如尿、痰等進行消毒。
(二)切斷傳染途徑 應對流行區的水稻田、池溏、溝溪、積水坑及準備開荒的地區進行調查,因地制宜地結合水利建設對疫源地進行改造;加強疫水管理、糞便管理、修建廁所和改良豬圈、不讓畜糞、畜尿進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積水中;對污染的水源、積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藥物進行噴灑消毒;管理好飲食,防止帶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護易感人群
1.個人防護 在流行區和流行季節。禁止青壯年及兒童在疫水中游泳、涉水或捕魚。與疫水接觸的工人、農民盡量穿長統靴和戴膠皮手套,并防止皮膚破損、減少感染機會。
2.采用多價菌苗 在常年流行地區采用多價菌苗,包含當地流行株菌苗有3價(含黃疸出血型、秋季型、蔡羅尼型)、5價(黃疸出血型、犬型、流感傷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兩大類。均可制成普通菌苗(每毫升含菌約2億)和濃縮菌苗(每毫升含菌約6億)兩種。被注射者可產生對同型鉤體的免疫力,維持1年左右。接種對象為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觸者。預防接種宜在本病流行前1個月,成人每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0ml;2~6歲第1次和第2次分別為0.25和0.5ml;7~14歲按成人量減半。各年齡組2次注射的間隔時間均為7~10天。接種后1個月左右才能產生免疫力。因此預防接種應在農忙前完成(每年4~5月份進行)。對于支逐人員,須全程注射菌苗后1~5天才能進入疫區工作。接種后免疫力可保持一年左右。因而要求菌苗接種必須全程,注射一針免疫效果不顯,注射二針才能降低發病率或減輕癥狀。新的疫區需連續普種3~4年,方能使疫情穩定。
對實驗室、流行病學工作人員以及新進疫區的勞動者,疑及感染本病者但尚無明顯癥狀時,可每日肌注青霉素G80~120萬u,連續2~3天做為預防用藥。
【預后】
本病因臨床類型不同,病情輕重不一,因而預后有很大的不同。輕型病例或亞臨床型病例,預后良好,病死率低;而重癥病例如肺大出血、休克、肝腎功能障礙、微循環障礙、中樞神經嚴重損害等其病死率高。本病的平均死亡率10%左右。如能在起病2日內應用抗生素和對癥治療,則病死率可降至6%以下。無黃疸型鉤體病在國內外的病死率最低為1%~2%左右,有眼和神經系統并發癥者有時可長期遺留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