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病理改變】
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血管壁內皮細胞腫脹、變性,重者管壁可發生纖維蛋白樣壞死和破裂等,內臟毛細血管高度擴張,瘀血,管腔內可見血栓形成,引起各組織、器官的充血、出血、變性,甚至壞死,腎臟、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右心房內膜、皮膚等處病變尤為顯著。炎性細胞雖也存在,但不明顯,一般以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漿細胞為主。
心臟:右心房有特征性的內膜下大片狀出血,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出血則遠較右心房為輕,可能與右心房壓力較低,心房壁小血管易于出血有關。鏡下見心臟細胞有灶性肌溶和脂肪變性,間質有水腫伴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
腎臟:腎臟腫大,脂肪囊有水腫及出血,尤以皮髓交界處最為嚴重,二者分界明顯乃病理特征之一。由于小血管的廣泛損害,血漿外滲,血液濃縮,入球動脈發生痙攣,促使皮髓質間動靜脈短路開放,以致髓質血管極度擴張充血,尤以皮髓交界處的直小動脈較為嚴重。鏡下見腎小球基膜增厚,腎小管明顯腫脹,變性和壞死,管腔變窄和閉塞。
腦下垂體:特點是前葉出血壞死。
腎上腺:主要表現為皮質囊狀帶細胞類脂脫失,偶有散在性灶性壞死。
氣管和肺:氣管和支氣管粘膜有散在性出血點,鏡下見肺泡壁毛細血管極度擴張瘀血,部分有微血栓形成。肺泡腔內有大量漿細胞和紅細胞滲出。
胃腸道:胃粘膜呈彌漫性出血,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亦有散在出血點,小腸下段和結腸出血點顯著減少。
肝:部分肝細胞有脂肪變,并有散在灶性壞死。
腹膜后膠凍樣水腫是本病的特征,乃毛細血管靜脈端壓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滲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