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定名為腎綜合征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低血壓、出血、腎臟損害等為特征。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作出診斷。
(一)流行病學 包括流行地區、流行季節,與鼠類直接和間接接觸史,進入疫區或兩個月以內有疫區居住史。
(二)臨床表現 起病急、發熱、頭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嘔吐、酒醉貌,球結膜水腫、充血、出血,軟腭、腋下有出血點,肋椎角有叩擊痛。
(三)實驗室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 血象白細胞總數增高,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并有異常淋巴細胞,血小板數下降。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
2.特異性實驗診斷 近年來應用血清學方法檢測有助于病人早期診斷,對臨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診斷。檢測方法有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酶標SPA組化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免疫粘附血凝試驗、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試驗及固相放射免疫試驗等。特異性IgM陽性或發病早期和恢復期兩次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效價遞增4倍以上,均有確診價值。從病人血液或尿中分離到病毒或檢出病毒抗原亦可確診,近有采用多聚酶鏈反應(PCR)直接檢測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