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流行病學】
絲蟲病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區微絲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歲。班氏絲蟲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馬來絲蟲病僅限于亞洲,主要流行于東南亞。我國中部和南部的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和臺灣等16個省、市、自治區有絲蟲病流行。
【臨床表現】
急性期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癥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彌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于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睪炎或睪丸炎。在出現局部癥狀的同時,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酸痛等,即絲蟲熱。有些患者可僅有寒熱而無局部癥狀,可能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的表現。
慢性期阻塞性病變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包括象皮腫、睪丸鞘膜積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并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癥等。
隱性絲蟲病的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彌漫性粟粒樣陰影。
【輔助檢查】
分為病原診斷和免疫診斷。前者包括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絲蚴和成蟲;后者為檢測血清中的絲蟲抗體和抗原。
1.病原診斷
⑴血檢微絲蚴:由于微絲蚴具有夜現周期性,取血時間以晚上9時至次晨2時為宜。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μ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鏡檢。如經染色可減少遺漏并可鑒別蟲種。
2)新鮮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加蓋片后立即鏡檢,觀察微絲蚴的活動情況。本法適用于教學及衛生宣傳活動。
3)濃集法:取靜脈血1~2ml,經溶血后離心沉淀,取沉渣鏡檢。此法可提高檢出率,但需取靜脈血,且手續較復雜。
4)海群生白天誘出法:白天給被檢者口服海群生2~6mg/kg體重,于服后30~60分鐘間采血檢查。此法可用于夜間取血不方便者,但對低度感染者易漏診。
⑵體液和尿液檢查微絲蚴:微絲蚴亦可見于各種體液和尿液,故可于鞘膜積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絲蚴。可取上列體液直接涂片,染色鏡檢;或采用離心濃集法、薄膜過濾濃集法等檢查。含乳糜的液體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層,加水稀釋10倍后,以1500~2000rpm離心3~5分鐘,取沉渣鏡檢。
⑶成蟲檢查法:
1)直接查蟲法:對淋巴系統炎癥正在發作的患者,或在治療后出現淋巴結節的患者,可用注射器從可疑的結節中抽取成蟲,或切除可疑結節,在解剖鏡下或肉眼下剝離組織檢查成蟲。取得的蟲體,按常規線蟲成蟲標本制作技術,殺死固定,然后置線蟲透明液中,鏡檢、定種。
2)病理切片檢查:將取下的可疑結節,按常規法制成病理切片鏡檢。若為絲蟲性結節,可見結節中心有成蟲,其周圍為典型的絲蟲性病變。
2.免疫診斷可用作輔助診斷。
⑴皮內試驗:不能用作確診病人的依據,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⑵檢測抗體:試驗方法很多,目前以絲蟲成蟲冰凍切片抗原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成蟲冰凍切片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及馬來絲蟲成蟲或微絲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⑶檢測抗原:近年來國內制備抗絲蟲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ELISA雙抗體法和斑點ELISA法分別檢測班氏和馬來絲蟲循環抗原的實驗研究已獲初步進展。
【預防】
1.普查普治 及早發現患者和帶蟲者,及時治愈,既保證人民健康,又減少和杜絕傳染源。普查應以1周歲以上的全體居民為對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2.防蚊滅蚊 3.加強對已達基本消滅絲蟲病指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監測。在監測工作中應注意:①對原陽性病人復查復治;對以往未檢者進行補查補治;同時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發現病人,及時治療直至轉陰。②加強對血檢陽性戶的蚊媒監測,發現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戶為中心,向周圍人群擴大查血和滅蚊,以清除疫點,防止繼續傳播。
【治愈標準】
經徹底治療后,不發生臨床癥狀或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無微絲蚴即為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