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1.有不潔性交史,潛伏期7-10日。
2.早期為外生殖器水皰,糜爛與潰瘍,1-4周后可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男性有“槽溝征”,多數瘺管似“噴水壺狀”,愈后有瘢痕。女性可發生直腸周圍炎,晚期出現象皮腫及直腸狹窄。
3.發生淋巴結時,可有寒戰、高熱及關節痛等全身癥狀。
4.病理改變為淋巴結有星狀膿腫。
5.補體結合試驗于感染4周后呈陽性反應,滴度1:64以上。
6.組織培養,可分離出衣原體(L1,L2及L3血清型)。
7.PCR檢測衣原體DNA陽性。
30年代研究人員從病灶局部取材涂片檢查以及從實驗動物猴的腦、脊髓、睪丸以及淋巴腺中抽出液體作涂片做姬姆薩染色,均發現深天藍色小體,再用丙酮處理數分鐘后仍為不褪色的淡藍色(而在正常的組織細胞內見到的藍色顆粒用丙酮處理后可見脫色)。應用火棉膠薄膜透過法測定病原體的直徑為0.3微米左右。電鏡下觀察此病原體為球形,直徑為400mum.
60年代通過電鏡觀察及細胞培養法對本病原體進行研究,結果證明此小體與沙眼、鸚鵡熱的病原體的性狀略有共同之處,而與典型的病毒有所不同。對廣譜抗生素和磺胺制劑敏感。現已查明是沙眼衣原體(chlamydiatrachomatis)的一個亞群,其血清型為L1~L3,其中大多數為L2所致,與其他衣原體一樣,有其獨特的生活周期,可于雞胚卵黃囊中增殖,有些株可使雞胚很快死亡。也能在組織或細胞培養中生長。在被感染細胞的胞漿內出現含糖原的包涵體。細胞對LGV的易感性,不因細胞是否經DEAE――葡聚糖的預處理而增強。L1,L2和L3三個血清型,它們與沙眼變種D和E有交叉抗原存在。最近發現引起直腸炎的衣原體有非LGV株,尤其在男性同性戀中。新近由于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展,還鑒定出Ia,Da,L2a,D,I等血清型。已發現在同性戀男性中,特殊型別(D,G,L1,L2型)與直腸感染有關。
LGV具有不耐熱的內毒素,以及耐熱和不耐熱抗原,而熱抗原經加熱100℃并不破壞。是一種與鸚鵡熱衣原體等共有的抗原。注射LGV至小鼠或猴腦內,可引起動物腦膜炎,接種鳥類腦內則不感染。
感染LGV后,血清中出現補體結合抗體。人是此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好侵犯皮膚和淋巴結。LGV的血清型侵襲力較強,引起全身病變多,而不像其他沙眼衣原體血清型主要局限于粘膜,LGV病原體可侵犯巨噬細胞。細胞介導的免疫和體液免疫可以限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局部和全身感染的擴散。即使到了晚期仍可以從感染組織中分離出病原體。
本病病原體抵抗力較低,一般消毒劑可將其殺死。在體外存活2-3日,于50℃,30分鐘或90℃-100℃,1分鐘即可被滅活。70%乙醇,2%來蘇,2%氯胺,紫外線及干燥室溫中均不能存活。
【病理改變】
初瘡:為非特異性炎癥改變。
淋巴結:有特殊的病理改變――伴有星狀膿瘍形成的肉芽腫,中央為壞死組織,有多形核白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周圍繞以上皮樣細胞,可見漿細胞。膿腫三角形或四角形,于診斷有參考意義。后期為廣泛纖維化及大面積凝固性壞死。
【臨床表現】
一、潛伏期:有不潔性交史,潛伏期7-10天。
二、早期癥狀:初瘡多發生在男性陰莖體、龜頭、冠狀溝及包皮,女性陰道前庭、小陰唇、陰道口、尿道口周圍的5-6mm的極小皰、潰瘍、常為單個,有時數個,無明顯癥狀,數日不愈,愈后不留瘢痕。亦可發生于肛周,口腔等處。
三、中期癥狀,初瘡出現1-4周后,男性腹股溝淋巴結腫(第四性病性橫痃),疼痛,壓痛,粘連,融合,可見“槽溝征”(腹股溝韌帶將腫大的淋巴結上下分開,皮膚呈出槽溝狀)。數周后淋巴結軟化,破潰,排出黃色漿液或血性膿液,形成多發性瘺管,似“噴水壺狀”,數月不愈,愈后留下疤痕。女性初瘡多發生于陰道下部,向髂及直腸淋巴結回流,引起該部淋巴結炎,直腸炎,臨床可有便血、粘液血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腰背疼痛,形成肛周腫脹、瘺管、直腸狹窄及大小陰唇象皮腫等。
四、晚期癥狀:數年或數十年后,長期反復性的腹股溝淋巴管(結)炎可致陰部象皮腫、直腸狹窄等。
五、全身癥狀:淋巴結腫大化膿期間可有寒戰、高熱、關節痛、乏力及肝脾腫大等全身癥狀。亦有皮膚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眼結膜炎,無菌性關節炎,假性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