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NTM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塵埃、流水和生牛奶中。顯微鏡下NTM形態與結核桿菌相似,抗酸染色呈紅色,但在培養、生化特性與結核桿菌不同。可根據NTM在固體培養基上的生長速度與光線對其產生色素的影響,Runyon分類法則將其分為以下四個群:
Ⅰ群為光產色菌有堪薩斯分枝桿菌、海分枝桿菌、猿分枝桿菌及亞洲分枝桿菌等,其中前兩種為致病菌。本組細菌需光產色,其菌落在暗處為奶油色,曝光1h后再培養即成橘黃色。生長緩慢,菌落光滑。這類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但病情較輕,臨床癥狀與肺結核相似。
Ⅱ群為暗產色菌有瘰疬分枝桿菌、蘇加分枝桿菌、戈登分枝桿菌、蟾蜍分枝桿菌。本組細菌兼性產色,菌落不論在有光或無光條件下均能產色,在暗處產黃色,在有光處產橘黃色。在37℃生長緩慢,菌落光滑。這類菌可引起兒童頸部淋巴結炎、肺部或肺外感染及擦傷性膿腫等。
Ⅲ群為不產色菌有鳥分枝桿菌復合群(MAC)、胞內分枝桿菌、潰瘍分枝桿菌、瑪爾摩分枝桿菌、嗜血分枝桿菌(M.hemophilum)、土地分枝桿菌。本組細菌在有光或暗處均不產色素,生長緩慢。在改良羅氏培養基上37℃培養7天或更長時間,可見光滑無色菌落。這類菌可引起肺部感染、淋巴結炎、關節炎及腦膜炎等。
Ⅳ群為快速生長菌有偶發分枝桿菌、龜分枝桿菌、膿腫分枝桿菌、恥垢分枝桿菌等。本組細菌在25~45℃生長,生長快,培養5~7天即可見到菌落,菌落粗糙,有些也能產色。前三種對人致病,可引起肺部疾病及皮膚感染。恥垢分枝桿菌雖不致病,但經常在外陰部皮脂中存在,應予注意鑒別。1982年Wayne按致病性及生物學特性將結核及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分為六個復合群:①結核桿菌復合群:人、牛、非洲、田鼠型結核桿菌;②鳥-胞內分枝桿菌復合群(MAIC):鳥、胞內、瘰疬、副結核分枝桿菌等,為常見的條件致病菌;③戈登分枝桿菌復合群:戈登、亞洲、蘇加分枝桿菌等;④堪薩斯分枝桿菌復合群:堪薩斯、胃分枝桿菌等;⑤土地分枝桿菌復合群:土地、不產色、次要分枝桿菌等;⑥偶發分枝桿菌復合群:偶然、龜、膿腫分枝桿菌等。據近期文獻報道,臨床上可引起肺部疾病的六種重要NTM,其培養特性(包括生長溫度、光/暗產色素、需氧及水解吐溫80等)可有相似或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