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1.病原學檢查
(1)細菌培養:血培養及骨髓培養陽性是確診的主要依據,后者陽性率更高。為獲得較高的陽性率,應盡可能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及寒戰、高熱時采集標本,反復多次送檢,每次采血5~10ml.對已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采血時間應避免血中抗生素高峰時間,或在培養基中加入適當的破壞抗生素的藥物如青霉素酶、硫酸鎂等或做血塊培養,以提高血培養的陽性率。痰液采集后須在10min內接種培養,多次培養出同一種細菌,或作痰定量培養則臨床診斷意義更大。痰標本接種培養前,最好先鏡檢痰標本的白細胞數和鱗狀上皮細胞數,判定痰標本是否合格。為了避免口腔常存菌的污染,可從氣管內吸痰,或用纖支鏡從下呼吸道吸痰通過防污染毛刷取樣作細菌培養。其他體液培養包括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或其他感染部位分泌物等培養。細菌培養陽性時宜進行有關的抗生素敏感試驗,以供治療時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
(2)細菌涂片:膿液、腦脊液、胸腔積液、腹水、瘀點等直接涂片檢查,也可檢出病原菌,對快速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血常規
白細胞數和中性粒細胞數顯著增高,可有核左移。但免疫低下等機體反應較低者或老人和小兒等白細胞也可不高或減少。
3.尿常規
尿路感染時尿液混濁,白細胞>5/HP,可伴有紅細胞、尿蛋白及管型等。
4.其他檢查
鱟溶解物試驗(LLT)是利用鱟細胞溶解物中的可凝性蛋白,在有內毒素存在時可形成凝膠的原理,測定各體液中的內毒素,陽性時有助于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的診斷。肺部感染患者胸部X線檢查可見片狀或斑片狀陰影。隨著分子生物學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基因診斷技術將大大提高標本的陽性率,并可確定有否耐藥基因存在。在分子流行病方面還有PFGE,RAPD,等方法,各有其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