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內容提要:補陽還五湯出自王清任《醫林改錯》的癱痿論篇,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之癥。以“元氣虧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見氣虧諸態,若忽然歸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則病兩腿癱痿”,故當以補益既虧之五分元陽之氣為治,遂立名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氣虛血瘀證的代表方劑。 |
補陽還五湯經歷代醫家的不斷發揮擴充,其臨床應用范圍已日益廣泛,治療疾病主要涉及以下幾種:1.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癡呆、中風后遺癥、腦動脈硬化等;2.神經系統疾病。如后遺神經痛、神經炎、神經麻痹、血管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等;3.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結腸炎、肝炎、肝硬化等;4.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結石、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等;5.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糖尿病等;6.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等;7.外科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肌損傷等;8.婦科疾病。如子宮出血、盆腔瘀血綜合征、痛經等;9.兒科疾病。如病毒性腦炎所致小兒急性偏癱等;10.男科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11.眼科疾病。如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動靜脈阻塞、視神經萎縮等;12.耳鼻喉疾病。如突發性耳聾等;13.皮膚科疾病。如皮膚瘙癢、斑禿、結節性紅斑、網狀青斑等。
臨床上,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以氣虛血瘀證為多,或在此基礎上兼夾其他證型,氣虛血瘀貫穿于胸痹心痛的全過程。本著“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臨床治療時以“益氣活血,化瘀止痛”為大法。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常取得滿意療效。
如張某某,男,52歲。因心前區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2007年4月3日初診。證見心悸、胸悶、氣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動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邊有瘀斑,苔白膩微黃,脈沉弱而澀。析其病機為氣虛血瘀、閉阻心脈。治以益氣活血、化瘀止痛。處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黨參15g,赤芍20g,當歸10g,川芎15g,枳實15g,茯苓15g,甘草10g.7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后患者自覺心前區疼痛減輕,氣短、乏力、胸悶好轉,但仍感睡眠不實,又增口干。上方去茯苓,加夜交藤30g,生龍骨30g,7劑。
三診:諸癥狀基本消失,告愈。
胸痹心痛多見于年邁體虛的中老年人,以“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或勞倦內傷,損及中州,脾虛轉輸失職,氣血生化乏源,無以養心,或為腎陽虛衰,不能鼓舞五臟之陽,累及于心。上述原因均可導致心氣虛衰。氣與血互相依存,“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已”。心的主要功能之一為心主血脈,即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中環周不休地運行,把水谷精微輸注全身,發揮營養組織器官的作用。因此,全身血脈能否正常運行,全賴心氣的推動。心氣即心的精氣,為“心臟血脈之氣也”,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血屬陰而主靜,氣屬陽而主動,血不能自行,必須靠氣的推動?!堆C論》曰:“運血者即是氣”,“氣行乃血流”,一旦氣虛帥血無力,則血脈瘀滯,正如《醫林改錯》所說:“元氣即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血瘀不通則痛,故引起胸痹心痛的發生。概之,本病不出虛實兩端,或心血瘀阻,閉阻心脈,“不通則痛”,或心氣虛衰,心失所養,“不榮則痛”,總屬虛實夾雜為患。
本方以補陽還五湯去地龍、桃仁、紅花,加黨參、枳實、茯苓而成。方中黃芪味甘,微溫,補益脾肺心之氣,“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醫學衷中參西錄》謂黃芪:“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大氣旺則氣滯行,血瘀通,即“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之謂,故為君藥;茯苓甘淡平,燥濕健脾,黨參味甘、性平,健運中州,益氣血生化之源,黃芪與黨參相配伍,補氣升陷之效益顯,使胸中大氣得補,貫心脈、司呼吸、行氣血之功得以正常發揮,共治心氣虛弱,正氣不足之本;川芎味辛、性溫,溫通血脈,活血行氣,行血并能和血,行氣之中兼以散郁,《本草匯言》謂:“川芎,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無所不至。當歸辛甘溫,補血和血,赤芍酸苦微寒,養血和血,活血散瘀止痛,且赤芍酸收可防川芎辛散走泄耗血之弊;赤芍與川芎相伍,則行血而不破血,補血而不滯血,上六藥配伍,使心氣充沛,運血有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共奏益氣活血之效;枳實苦寒,行氣化痰,寬胸利膈,為佐藥。枳實與黃芪、黨參配伍,補氣而不滯氣,氣行則補乃得力,與赤芍、川芎配伍,使氣行則血活,以上諸藥配伍,使氣虛得補,乃行血得力,血行絡通,無留滯之患,則疼痛自止;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補益中焦脾胃之氣,益氣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