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這段經文言簡意賅,對由肥而起、向消渴轉歸的脾癉動態、進行了具體的觀察和描述。肥胖、脾癉、消渴,從現代醫學講,相當于腹型肥胖、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可謂是由肥胖引起的代謝障礙性疾病的三部曲,其中,脾癉等同于代謝綜合征,全面認識脾癉需從肥胖開始。
肥胖分三類,兩大并發癥
同為肥胖,類型可不同。《靈樞。衛氣失常》云:“人有肥、有膏、有肉……?N肉堅,皮滿者,肥;?N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可見,肥胖分膏者、脂者、肉者三種類型,其中膏者相當于腹型肥胖者,以腹腔內脂肪增多為主,危害較大。
從整體、動態角度認識肥胖,肥胖的危險在于它的并發癥,肥胖的并發癥有兩大分支:一是非胰島素抵抗的疾病,包括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骨關節病、膽囊炎等;二是胰島素抵抗相關的疾病,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病理征狀的核心環節,可細分為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等代謝障礙病,這些繼發于肥胖的代謝障礙病應視為肥胖的并發癥,應從肥胖進行預防、控制。
脾癉病機:熱為關鍵,虛為導向
王冰注:“癉,謂熱也。脾熱則四臟同案,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張景岳、馬蒔等注家亦認同此觀點,從命名可見“脾癉”病位在脾,病性為熱。
脾癉之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多因“肥美之所發”,且“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最終轉為消渴。《素問釋義》曰“食肥則氣滯而不達,故內熱;食甘則中氣緩而善留,故中滿。”《景岳全書》亦云:“肥者,味厚助陽,故能生熱;甘者,性緩不散,故能留中。熱留不去,久必傷陰,其氣上溢,故轉變為消渴之病。”古人早已認識到嗜好肥甘厚味,易生內熱,易致中滿,且指出由肥胖向消渴轉歸的過程中“中滿內熱”是其關鍵的病機,這對我們認識代謝綜合征并從中醫治療非常重要。
在代謝綜合征的前期、早期,中焦壅滯、郁而為熱的表現尤為突出,內熱多見胃熱、腸熱、肝熱、心火等,這個階段雖可耗氣傷陰,有虛象表現,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療當清熱為主,少佐養陰生津,熱清而氣陰自復。在代謝綜合征的中期、晚期,病機較為復雜,熱還未盡,又耗氣傷陰,氣陰兩傷為始,進而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因虛極而臟腑受損,亦因久病入絡,絡瘀脈損而成。在代謝綜合征的發生、發展中熱為關鍵,虛為導向。因郁而熱,熱耗而虛,由虛及損,形成代謝綜合征發生、發展的主線。
脾癉治療:瞻前顧后,層層截斷
脾癉是肥胖、脾癉、消渴三部曲的中間階段,最終轉為消渴,消渴相當于有明顯“三多一少”癥狀的糖尿病,隨著現代醫學手段的應用及預防意識的提高,糖尿病多在體檢時發現,大部分患者并無“三多一少”之癥狀;另外由于降糖藥物的應用,血糖可能未達到引起口渴、消瘦的水平就被有效控制,故現在糖尿病病人多是肥胖無癥狀者。
結合臨床實際狀況,脾癉的治療要瞻前顧后,瞻前是對無明顯癥狀的肥胖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顧后是消除疾病產生的根源―――肥胖。以肥胖2型糖尿病為例,在疾病的全過程中須重視預防:從提倡飲食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起預防肥胖,從肥胖階段預防糖尿病前期的發生,從對糖尿病前期進行積極干預防止2型糖尿病發病,從發現糖尿病起著手并發癥的預防。
脾癉具體治療時證屬三焦郁熱者用防風通圣丸加減,肝胃郁熱者用大柴胡湯加減,肺脾氣虛者用四君子湯加減,脾腎陽虛者用金?T腎氣丸加減。針對血脂異常,佐用五谷蟲、山楂、紅曲、神曲等;治動脈硬化,配用海藻、昆布、莪術、三棱等;治高血壓可用天麻鉤藤飲治療。如臨床常見患者形體壯實、面色隱紅、口干、口苦、口臭、急躁易怒、兩脅脹滿等,證屬肝胃郁熱,用辛開苦降之法,予消痞除滿、理氣泄熱。辛味與苦味藥配伍治療,辛味藥取其宣透氣機、理氣和胃之用,苦味藥取其泄熱和胃、消痞除滿,兩者調升降,暢氣機,在臨床治療中常受到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