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診斷】
1.多見于女性,以離海較遠的山區發病較多。
2.頸前結塊腫大,其塊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觸之多柔軟、光滑,病程日久則質地較硬,或可捫及結節。
3.基礎代謝率(BMR)、甲狀腺攝碘率、血清總甲狀腺素(W4)測定及血清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測定等試驗,以及必要時作X線檢查等,有助于鑒別癭病的不同類型及了解病情的不同程度。
【鑒別診斷】
癭病需著重與瘰疬及消渴相鑒別。
1.瘰疬鑒別的要點,一是患病的具體部位,二是腫塊的性質。癭病的腫塊在頸部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正如《外臺秘要.癭病》說:。“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旁也”;而瘰疬的患病部位是在頸項的兩側,腫塊一般較小,每個約胡豆大,個數多少不等,如《外科正宗.瘰疬論》描述說:“瘰疬者,累累如貫珠,連結三五枚?!?/P>
2.消渴病癭病中陰虛火旺的證型,常表現多食易饑的癥狀,應注意和消渴病相鑒別。消渴病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臨床表現,三消的癥狀常同時出現,尿中常有甜味,但頸部無腫塊。癭病的多食易饑雖類似中消,但不合并多飲、多尿而頸部有癭腫為主要特征,且伴有比較明顯的煩熱、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脈數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