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哮病發作期的中醫辨證論治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時喉中有哮鳴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

  一、辨證要點

  哮病總屬邪實正虛之證。發時以邪實為主,當分寒、熱、寒包熱、風痰、虛哮五類,注意是否兼有表證。而未發時以正虛為主,應辨陰陽之偏虛,肺、脾、腎三臟之所屬。若久發正虛,虛實錯雜者,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辨別其主次。

  二、治療原則

  當宗丹溪“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之說,以“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為基本原則。發時攻邪治標,祛痰利氣,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當清化肅肺,寒熱錯雜者,當溫清并施,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屬風痰為患者又當祛風滌痰。反復日久,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于祛邪。若發生喘脫危候,當急予扶正救脫。平時應扶正治本,陽氣虛者應予溫補,陰虛者則予滋養,分別采取補肺、健脾、益腎等法,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如《景岳全書。喘促門》說:“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于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倦倦以元氣為念,必致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為哮病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

  三、證治分類

  1.冷哮證

  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證機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觸發,痰升氣阻,肺失宣暢。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兩方皆能溫肺化飲,止哮平喘。前者長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鳴喘咳,表證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強,用于表寒里飲,寒象較重者。

  常用藥:麻黃、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細辛、半夏溫肺化飲降逆;紫菀、款冬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甘草和中。

  表寒明顯,寒熱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風寒;痰涌氣逆,不得平臥,加葶藶子、蘇子瀉肺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氣;咳逆上氣,汗多,加白芍以斂肺。

  2.熱哮證

  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涌,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甚至有好發于夏季者,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或弦滑。

  證機概要:痰熱蘊肺,壅阻氣道,肺失清肅。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加減。兩方皆能清熱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長于清化痰熱,用于痰熱郁肺,表證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熱,用于肺熱內郁,外有表證者。

  常用藥:麻黃宣肺平喘;黃芩、桑白皮清熱肅肺;杏仁、半夏、款冬、蘇子化痰降逆;白果斂肺,并防麻黃過于耗散;甘草調和諸藥。

  若表寒外束,肺熱內郁,加石膏配麻黃解表清里;肺氣壅實,痰鳴息涌,不得平臥,加葶藶子、廣地龍瀉肺平喘;肺熱壅盛,痰吐稠黃,加海蛤殼、射干、知母、魚腥草以清熱化痰;兼有大便秘結者,可用大黃、芒硝、全瓜蔞、枳實通腑以利肺;病久熱盛傷陰,氣急難續,痰少質黏,口咽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當養陰清熱化痰,加沙參、知母、天花粉。

  3.寒包熱哮證

  喉中哮鳴有聲,胸膈煩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黃,或黃白相兼,煩躁,發熱,惡寒,無汗,身痛,口干欲飲,大便偏干,舌苔白膩罩黃,舌尖邊紅,脈弦緊。

  證機概要:痰熱壅肺,復感風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熱。

  代表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加減。前方用于外感風寒,飲邪內郁化熱,而以表寒為主,喘咳煩躁者;后方用于飲邪迫肺,夾有郁熱,咳逆喘滿,煩躁而表寒不顯者。

  常用藥:麻黃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熱,二藥相合,辛涼配伍,外散風寒,內清里熱;厚樸、杏仁平喘止咳;生姜、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棗調和諸藥。

  表寒重者加桂枝、細辛;喘哮,痰鳴氣逆,加射干、葶藶子、蘇子祛痰降氣平喘;痰吐稠黃膠黏加黃芩、前胡、瓜蔞皮等清化痰熱。

  4.風痰哮證

  喉中痰涎壅盛,聲如拽鋸,或鳴聲如吹哨笛,喘急胸滿,但坐不得臥,咳痰黏膩難出,或為白色泡沫痰液,無明顯寒熱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來去,發前自覺鼻、咽、眼、耳發癢,噴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隨之迅即發作,舌苔厚濁,脈滑實。

  證機概要:痰濁伏肺,風邪引觸,肺氣郁閉,升降失司。

  治法:祛風滌痰,降氣平喘。

  代表方:三子養親湯加味。本方滌痰利竅,降氣平喘,用于痰壅氣實,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悶,苔濁膩者。

  常用藥:白芥子溫肺利氣滌痰;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萊菔子行氣祛痰;麻黃宣肺平喘;杏仁、僵蠶祛風化痰;厚樸、半夏、陳皮降氣化痰;茯苓健脾化痰。

  痰壅喘急,不能平臥,加用葶藶子、豬牙皂瀉肺滌痰,必要時可暫予控涎丹瀉肺祛痰;若感受風邪而發作者,加蘇葉、防風、蒼耳草、蟬衣、地龍等祛風化痰。

  5.虛哮證

  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黏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黯,脈沉細或細數。

  證機概要:哮病久發,痰氣瘀阻,肺腎兩虛,攝納失常。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湯加減。本方補益肺腎,降氣平喘,適用于肺腎兩虛,痰氣交阻,攝納失常之喘哮。

  常用藥:黨參、黃芪補益肺氣;胡桃肉、沉香、臍帶、冬蟲夏草、五味子補腎納氣;蘇子、半夏、款冬、橘皮降氣化痰。

  腎陽虛加附子、鹿角片、補骨脂、鐘乳石;肺腎陰虛,配沙參、麥冬、生地、當歸;痰氣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蘇木;氣逆于上,動則氣喘,加紫石英、磁石鎮納腎氣。

  附:喘脫危證

  哮病反復久發,喘息鼻扇,張口抬肩,氣短息促,煩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脈細數不清,或浮大無根,舌質青黯,苔膩或滑。

  證機概要:痰濁壅盛,上蒙清竅,肺腎兩虧,氣陰耗傷,心腎陽衰。

  治法:補肺納腎,扶正固脫。

  代表方:回陽急救湯合生脈飲加減。前者長于回陽救逆,后者重在益氣養陰。

  常用藥:人參、附子、甘草益氣回陽;山萸肉、五味子、麥冬固陰救脫;龍骨、牡蠣斂汗固脫;冬蟲夏草、蛤蚧納氣歸腎。

  如喘急面青,躁煩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脈細,另吞黑錫丹鎮納虛陽,溫腎平喘固脫,每次服用3~4.5克,溫水送下。

  陽虛甚,氣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加肉桂、干姜回陽固脫;氣息急促,心煩內熱,汗出粘手,口干舌紅,脈沉細數加生地、玉竹養陰救脫,人參改用西洋參。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