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導語]人體內脂肪代謝異常,致使過量的脂肪聚積于肝臟,并超過肝重的5%以上,于是形成了。輕者無任何癥狀,常在體檢時被發現;病情重者可出現肝腫大,肝區悶脹或疼痛,乏力,食欲減退,惡心,腹脹等,實驗室檢查可見轉氨酶、血脂等異常。
中醫一般將本病分為以下幾型:
1.肝胃不和型:
病癥:
癥見肝區,,脘悶食少,或有惡心、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當以為治。
藥方:
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藥取柴胡、香附、佛手、枳殼、丹參、枳實、姜黃、郁金、法半夏、陳皮、茯苓、厚樸各10g,澤瀉、山楂、荷葉各15g,每日1劑,水煎服。
2.肝膽濕熱型:
病癥:
癥見,肝臟腫大,脘悶食少,口苦口干,或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當以清熱利濕為治。
藥方:
用小柴胡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藥取法半夏、黃芩、大棗、澤瀉、草決明、竹茹、枳殼、黃連、茯苓、陳皮、郁金、丹參、姜黃各10g,荷葉15g,生姜3片,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
3.脾虛濕盛型:
病癥:
癥見,乏力,納少,餐后,或伴胸悶、惡心,大便溏,,舌質淡、邊有齒印,脈濡細。當以健脾化濕為治。
藥方:
用六君子合平胃散加減,藥取木香、黨參、茯苓、白術、陳皮、蒼術、大棗、澤瀉、膽南星、山楂、扁豆各10g,甘草、砂仁各5g,荷葉15g,每日1劑,水煎服。
對于無明顯癥狀而B超或CT檢查有脂肪肝征象者,常用柴胡、何首烏、草決明、姜黃、郁金、山楂、澤瀉、佛手、丹參、枳殼、荷葉等適量水煎服或制成丸藥應用,多可獲效。
在中醫治療的同時,控制脂肪、糖類的攝入量,適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物質,適當運動等均有助于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