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靈樞?癰疽》云:“癰疽發于尻,名曰銳疽。”《外科精要》首次將本病命名為癰:“谷道前后生癰,謂之懸癰。”
肛癰是因過食肥甘、辛辣,濕熱下注,或濕痰凝結,邪毒留阻于肛管直腸周圍,氣血瘀滯,熱毒化腐成膿,形成癰腫。以發熱惡寒,肛門部紅腫、灼熱、疼痛,化膿潰后易成肛瘺為主要表現的癰病類疾病。
本病即西醫學所說的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診斷依據]
1.肛門局部紅、腫、熱、痛,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可有惡寒發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干等全身癥狀。
2.隨肛癰發生的具體部位不同,其表現為:
(1)肛門皮下膿腫:肛門疼痛,開始為持續性疼痛,繼后呈跳痛性質,咳嗽、行走、排便可使疼痛加劇。檢查時見肛門周圍出現紅腫突起,并有觸痛。如已成膿,按之有波動感,全身癥狀輕。
(2)坐骨直腸窩膿腫:開始只感肛門部不適或微痛,逐漸伴有發熱、畏寒、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隨后局部癥狀加重,肛門有灼熱或跳痛。指診患側坐骨直腸窩可摸到有觸痛的隆起。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初起常表現為發熱、寒戰,全身倦怠不適等癥狀。然后,感覺直腸部沉重,常想排便,排便時肛門不適和酸痛,有時可發生排尿困難或尿潴留。指診患側直腸壁處可摸到隆起腫塊,并有壓痛及波動感。百分百考試網搜集整理
(4)直腸粘膜下膿腫:初起常有直腸部沉重或飽滿感,繼則出現鈍性酸痛或跳痛,大便時癥狀加重,發熱,頭痛,全身乏力。指診在直腸壁上可觸及一卵圓形波動包塊,
(5)直腸后間隙膿腫:初起惡寒發熱,直腸及肛門區沉重感,骶尾部出現鈍性疼痛并沿肢體向下放射。指診直腸后方可觸及硬性包塊,或有波動。
3.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鑒別診斷]
1.臀癰:可發生于肛門周圍之臀部皮下,膿腫淺在而病變范圍廣泛,皮膚增厚變硬,潰后流膿。
2.坐板瘡:可發于尾骨及肛周皮下,局部紅腫熱痛,根淺,膿出即愈,或此愈彼起。
3.骶骨前畸胎瘤:有時與直腸后膿腫相似,多為先天性,指診直腸后腫塊光滑,無明顯壓痛,有囊性感,X線檢查可見骶骨前腫物將直腸推向前方,可有散在鈣化陰影。
4.鎖肛痔:非急起,腫塊堅硬固著,表面潰爛,凹凸不平,表面常有膿血分泌物,惡臭污穢。
5.息肉痔、懸珠痔:非急起,肛門部無紅腫熱痛,全身無惡寒發熱等癥。
[辨證論治]
1.肛門熱毒證:肛門局部紅腫熱痛,坐臥不寧,受壓或咳嗽時疼痛加重,伴惡寒,發熱,口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紅苔薄黃,脈數。清熱解毒散癰。
2.肛門濕熱證:局部紅腫疼痛,肛門墜脹,身重倦怠,口膩不欲食,口渴不欲飲,便秘或稀溏,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清熱祛濕。
3.火毒內陷證:高熱,煩渴身痛,神昏譫語,腹脹便秘,局部腫脹逐漸擴散,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有力。清營解毒。
4.氣血兩虛證:肛門墜脹,但紅腫熱痛不明顯,少氣懶言,面色觥白,苔黃少津,脈細數無力。補益氣血。
5.陰虛邪戀證:肛門腫痛、灼熱,表皮色紅,潰后難斂,午后潮熱,心煩口渴,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滋陰清熱托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