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脫肛之名出《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曰:“脫肛者,肛門脫出也?!?/P>
脫肛是因肺脾腎氣虛,中氣下陷,固攝失司所致。以大便后或勞累、下蹲時直腸粘膜或直腸全層脫出肛外,少數可發生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甚至不能自行回復為主要表現的下垂類疾病。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直腸脫垂。
[診斷依據]
1.多有腹瀉、痢疾等病史,起病緩慢,多見于兒童和老年人。
2.排便或努掙時,直腸粘膜脫出,色淡紅,長度小于4cm,質軟,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納,肛門功能良好者,為不完全性脫肛。百分百考試網搜集整理
3.在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色紅,長度在4~8cm,圓錐形,質軟,表面為環狀有層次的粘膜皺襞,便后需用手法復位,肛門括約功能下降,為完全性脫肛。
4.在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度大于8cm,圓錐形,呈環狀皺襞,色紅質軟,需手法復位,肛門松弛,括約功能明顯下降,為重度脫肛。
[鑒別診斷]
1.翻花痔:痔粘膜呈結節狀隆起,表面充血,色鮮紅或紫暗,母痔區尤為明顯,各痔之間有明顯分界,伴有出血。
2.小腸滑動癥:脫出的直腸前壁有顯著而巨大的疝囊,可聽到腸鳴音,叩診為鼓音,觸診可摸到脫出的囊狀物中有腸曲、糞塊,光滑,可移動。
[辨證論治]
1.脾虛氣陷證:便時肛內腫物脫出,色淡紅,呈圓錐形,伴有肛門墜脹,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頭暈耳鳴,舌淡,苔薄白,脈弱。益氣升提。
2.肛門濕熱證:肛內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破、糜爛,肛門墜痛,指診肛門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清熱祛濕。
3.腎氣不固證:肛內腫物脫出,肛門墜脹,腰酸膝軟,頭暈眼花,肛門松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補腎固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