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支氣管肺炎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支氣管肺炎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起病較急,臨床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翼煽動及肺部有散在濕性??音為主要特征。多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冬春季節及氣候驟變時最易發生。若能早期及時治療,預后良好。年齡幼小,平時體質又差,患病之后,病情容易反復,導致遷延難愈。本病中醫認為系感受外邪,郁閉肺絡所致,稱“肺炎喘嗽”、“肺風痰喘”、“馬牌風”等。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有內外兩方面。外因為感受風邪,侵犯肺經所致,風邪有風寒、風熱之分;內因為小兒形氣未充,肺臟嬌嫩,衛外不固,易導致外邪侵襲肺經,引起肺炎。也有因麻疹、百日咳、猩紅熱等急性熱病之后,邪毒侵襲肺經致病;或先天不足,后天失養,素體虛弱,患病后常遷延不愈。致病原因雖有不同,但其病位都在肺經。

  病理變化為邪侵于肺,肺氣郁阻,郁而生熱,肺熱熏蒸,灼津為痰,痰液阻滯肺絡,氣道為之壅塞,以致肺氣閉塞而發病。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于鼻,為人體水之上源,肺氣以下降為順,上升為逆,痰邪互阻肺絡,肺氣失于宣肅,腠理開合失度,可出現發熱咳嗽,肺氣郁閉,阻滯不暢而見明顯氣急鼻煽。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肺絡痹阻則可見面部及口唇青紫,甚者導致心陽不振,心力衰竭。當邪熱猖厥,內陷厥陰,還可引動肝風而神昏、抽搐。

  【診斷要點】

  1.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或不發熱,咳嗽氣急,呼吸淺表,鼻煽煩躁,口周青紫,三四征。

  肺部有細小濕??音或捻發音。

  2.嚴重患兒并發心力衰竭時,出現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鈍,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肝臟進行性增大等。

  3.X線檢查肺部有散在點狀或片狀陰影。細菌性肺炎,血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中性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低下或正常。

  【辯證分型】

  1.風寒閉肺癥狀:發熱咳嗽,惡寒無汗,氣急痰鳴,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不紅,脈浮數而緊。

  證候分析:風寒之邪由皮毛而入,直犯肺經,肺氣為風寒所束,宣降失常,故咳嗽氣急。表衛失宣,衛陽受逼,正邪交爭而發熱惡寒無汗。口不渴、舌不紅,為風寒之邪侵肺,尚未化熱。苔白、痰白清稀均為寒痰內阻肺絡的表現。脈浮數而緊為風寒之象。

  2.風熱鬧肺癥狀:發熱惡風,咳嗽氣急,微汗出,口渴痰黃,咽部紅赤,舌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滑數。

  證候分析:風熱之邪犯肺,肺氣失于清肅,肺氣郁閉而咳嗽氣急。肺津為邪熱所灼,故痰液黃濁。風熱之邪郁于肺衛,故發熱微汗出。證屬邪熱入里,肺熱內盛,故舌苔薄黃、口渴欲飲;若痰熱之邪蘊結,則舌苔黃膩。浮脈為風邪之脈,脈滑主痰,脈數主熱。

  3.痰熱鬧肺癥狀:發熱煩躁,咳嗽氣急,鼻翼煽動,面赤口渴,唇紅而干,甚則口唇紫紂,痰阻喉間,聲如拽鋸,痰色多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此型多為肺炎重癥,痰熱兩盛。邪阻肺絡,肺氣郁閉,肺氣上逆而咳嗽、氣急、鼻煽。里熱壅盛,則發熱煩渴,面赤唇紅。肺失宣降,氣滯血郁,故口唇青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痰熱內盛之證。

  4.正虛邪戀癥狀:氣急不顯,病程遷延,咳嗽少痰或干咳無痰,面色蒼白乏華,神疲納呆,自汗盜汗,或有低熱,舌苔薄或少苔,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素體虛弱的小兒,肺炎遷延不愈,常呈氣陰二虧,脾氣不足。氣虛則神疲無力,面白自汗;

  陰虛則低熱盜汗、干咳無疾。舌薄或少苔、脈細無力均為氣陰虛虧的表現。

  本病初起,常表現為風寒閉肺與風熱鬧肺,癥情一般較輕,“肺閉”的癥候也較輕微;若發病后數日就診,又未及時治療,病情往往較重,此時邪已化熱,常表現痰熱閉肺,甚者可出現心陽虛衰(心力衰竭)及內陷厥陰(中毒性腦病)之變證,需中西醫結合,進行急救。

  【分型治療】

  1.風寒閉肺治則:辛溫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三拗湯加減。

  加減:痰白量多,加象貝10克、萊菔子10克;呼吸急促,加蘇子10克(包煎)、葶藶子10克;唇周青紫,加桃仁10克、紅花6克;四肢不溫,加桂枝6克、細辛3克。

  主方分析:本證風寒閉肺,宜宣散與降逆并施。

  三拗湯專于宣散,又能化痰降逆,較為對證。方中麻黃辛溫,宣肺散寒;杏仁苦溫,降氣化痰;甘草甘潤,既可制麻黃之峻烈,又可甘潤護肺。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6克  前胡10克  防風10克 淡豆鼓10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白芥子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風熱鬧肺治則;辛涼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加減:發熱惡風,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氣急痰多,加蘇子10克(包煎)、象貝10克;口渴欲飲,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

  主方分析:麻杏石甘湯為清宣肺熱的主要方劑,在《傷寒論》中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本方與三拗湯相較,增石膏一味,能清肺泄熱,用量要適當加重,此藥還能制約麻黃辛溫之性。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  前胡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痰熱鬧肺治則:清熱宣肺,滌痰定喘。

  方藥:五虎湯、蘇葶丸加減。

  加減:熱重苔黃,加寒水石15克、山梔10克;痰多色黃,加陳膽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口唇青紫,加丹參10克、紅花6克;大便干結,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

  主方分析;本證為肺炎重癥,痰熱搏結,壅盛于肺,故宜用大劑清涼瀉肺開閉治療。五虎湯即麻杏石甘湯加細茶組成,具有清熱平喘功效,細茶能清火利水。蘇葶九中蘇子降氣,葶藶子瀉肺化痰。兩方合用,清熱與降氣化痰并重。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綠茶10克  蘇子  10克(包煎)葶藶子  10克  黃芩  10克  魚腥草3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4.正虛邪戀治則:益氣健脾,止咳化痰。

  方藥: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加減:痰多者,加半夏10克、陳皮6克;動則汗出,加黃芪10克、牡蠣30克(先煎);肺內濕??音不吸收,加竹節白附6克(先煎)、制南星10克。

  主方分析:肺炎后期,遷延不愈,常呈氣陰二虛。

  人參五味子湯由四君子湯與生脈散組成,前者可補氣健脾,后者既能補氣,又能養陰益肺。此方養陰而不滋膩,補氣而不化燥,適行其中。

  處方舉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6克  象貝10克  山藥10克  扁豆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甘草6克出現心陽虛衰變證時,用參附龍牡救逆湯溫陽固脫;內陷厥陰,用羚角鉤藤湯、牛黃清心丸平肝熄風、清心開竅。

  本病治療重在宣肺開閉、化痰降逆,寒偏重則配合疏風散寒,熱偏重則配合清泄除熱。由于邪易化熱,表現熱證較多,麻杏石甘湯是一張主方,不論有汗無汗,只要發熱咳喘,均可應用。三拗湯為麻杏石甘湯去石膏,五虎湯則為加細茶,由此可見掌握此方應用的重要性。

  中醫治療肺炎,從各地報道看有較好效果,但治療時必須注意輕重,加強嚴密觀察。尤其新生兒及嬰幼兒時期肺炎,病情較重,變化又大,應收入病房治療。

  【中成藥】

  1.魚腥草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吞服,有清肺解毒功效,常配合湯劑同用。

  2.猴棗散  每日2次,每次0.3克口服,常用于痰熱鬧肺時。

  3.雙黃連粉針劑  每日0.6~1.2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連用5~7天。對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均有效。

  【簡便方】

  1.二青黛3克,白果、地骨皮、車前子、車前草、陳皮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用于細菌性肺炎。

  2.板藍根、大青葉、銀花各15克,百部、桑白皮各6克,玄參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適用于病毒性肺炎。

  【其它療法】

  1.外治法  白芥子未、面粉各30克,加水稠和,用紗布包后,敷貼背部。每日1次,每次15分鐘,連敷3日。用于肺炎后期濕??音不消失者。

  2.拔火罐  取兩側肩腫骨下部,每次5~10分鐘,5天為1療程。治療肺炎后期濕??音不消失者。

  【注意事項】

  1.保持室內環境清潔,空氣新鮮。對重癥患兒加強觀察,及時吸痰,保持呼吸暢通。

  2.飲食易于消化,富有營養,忌食油膩和過甜食物。并保證水分供給。

  3.積極防治佝樓病和營養不良,增強小兒抗病能力。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