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肺膿腫

發(fā)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肺膿腫是由各種病原菌所引起的肺部化膿性病變,臨床以發(fā)熱、咳嗽、胸痛、咳吐腥臭痰液為主癥,常繼發(fā)于肺炎之后。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厭氧菌為主要致病菌。本病屬中醫(yī)“肺癰”范圍。

  【病因病理】

  外感風(fēng)邪,客于表衛(wèi),留而不去,客于經(jīng)絡(luò),稽留于肺,或與素蘊(yùn)之熱相合,郁積熏灼,腐化成膿腫。亦可因先病于肺炎,熱毒熾盛不解,轉(zhuǎn)而成為肺膿腫。

  肺膿腫病位在肺,其病理為邪熱蘊(yùn)于肺臟,與疾互結(jié),阻滯肺絡(luò),血滯成瘀,痰熱與瘀血郁結(jié)不散,蘊(yùn)釀成為膿腫,肺損絡(luò)傷,膿瘍可潰破外泄。

  【診斷要點(diǎn)】

  1.初起高熱、干咳、輕度氣急,年長兒可訴胸痛。痰液量多時,靜置后可分3層:上層為泡沫,中層為清液,下層為粘液膿塊。常可伴有咯血。肺部可有實(shí)變體征,嚴(yán)重者有紫紺。數(shù)周后可出現(xiàn)杵狀指(趾),多為慢性病兒。

  2.急性期血白細(xì)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xì)胞明顯增高。慢性期血白細(xì)胞正常,但可有貧血。痰液涂片可見彈力纖維,培養(yǎng)可見致病菌。

  3.X線胸片可見片狀、密度均勻陰影。膿腔與支氣管交通后測可見膿腔與液氣平面。膿腔周圍有炎癥浸潤,構(gòu)成較厚的壁。

  【辯證分型】

  1.熱毒壅肺癥狀:壯熱口渴,時有振寒,干咳痰少,痰色黃稠有腥味,胸痛便秘,呼吸淺促,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洪數(shù)。

  證候分析:肺熱熾盛,郁結(jié)成膿腫,故壯熱口渴,咳嗽痰色黃稠有腥味。胸中陽氣不展農(nóng)u時有振寒。

  肺氣為膿腫所郁,氣機(jī)不宣,故呼吸淺促,胸部作痛。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不宣,大腸傳導(dǎo)失司,故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均為熱毒壅肺之象。

  2.膿成破潰癥狀:壯熱不已,起伏有時,咳唾膿血,氣味腥臭,胸痛煩滿,氣短喘促,渴喜飲冷,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痰熱與瘀血結(jié)成膿腫,膿瘍潰破外泄,可溢入肺管,故咳唾膿血,氣味腥臭。肺氣為膿痰所郁,氣機(jī)不宣,故胸痛煩滿,氣短喘促。內(nèi)熱熏蒸,故壯熱不已,渴喜飲冷。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痰熱內(nèi)盛,膿瘍潰破之象。

  3.正虛邪戀癥狀:低熱氣短,面(白光)形瘦,午后顴紅,自汗盜汗,心悸不安,少食懶言,困倦乏力,舌質(zhì)淡,舌少苔而干,脈細(xì)數(shù)。

  證候分析:邪毒漸消,氣陰已傷,氣虛則面(白光)自汗,心悸氣短,少食懶言,困倦乏力,陰虛則低熱形瘦,盜汗顴紅。舌淡少苦而干,脈細(xì)數(shù),均為正虛邪戀之象。

  【分型治療】

  1.熱毒壅肺治則:清肺解毒,散結(jié)消腫。

  主方:銀花解毒湯加減。

  加減:壯熱不退,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干咳口渴,生地10克、麥冬10克;胸痛明顯,加橘絡(luò)6克、郁金10克;痰多黃稠,加陳膽星10克、魚腥草15~30克;大便秘結(jié),加生大黃6~10克(后下)、生山梔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要方。

  方中銀花、黃連、連翹、地了草清熱解毒,犀角、丹皮清熱涼血,夏枯草清熱散結(jié),赤茯苓清熱化濕。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魚腥草15克  夏枯草10克  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桔梗3克  紫花地丁10克  甘草6克

  2.膿成破潰治則: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主方:葦莖湯合加味桔梗湯加減。

  加減:胸部作痛,加枳殼6克、全瓜萎10克;膿痰較多,加紅藤10克、敗醬草15克、魚腥草15克;

  咯血者,加仙鶴草10克,三七粉(吞服)亞5克;壯熱起伏,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野蕎麥15克。

  主方分析:葦莖湯清肺化痰,逐瘀排膿,方中葦莖清肺泄熱,冬瓜子、苡仁清化痰熱、利濕排膿,桃仁活血化瘀。加味桔梗湯清熱化痰,排膿止血,方中桔梗、苡仁排膿利濕,貝母、橘紅、葶藶子化痰散結(jié),銀花清熱解毒,白及收斂止血,甘草調(diào)和諸藥。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黃芩10克  魚腥草15克  紅藤10克  敗醬草15克  桃仁10克  冬瓜子10克生苡仁15克  桔梗6克  象貝母10克  甘草6克干蘆根15克

  3.正虛邪戀治則:益氣養(yǎng)陰,清除余熱。

  主方: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加減:體虛多汗,加浮小麥30克、牡蠣30克(先煎);納呆食少,加淮山藥10克、扁豆10克;午后低熱,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咳吐濁痰,加川貝母10克、桔梗3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補(bǔ)氣養(yǎng)陰之要方。方由四君子湯與生脈飲組成。四君子湯健脾補(bǔ)氣,生脈飲補(bǔ)氣養(yǎng)陰斂肺。本方為大病后調(diào)補(bǔ)氣陰,恢復(fù)體力常用的處方。

  處方舉例:

  太子參15克  白術(shù)10克  獲菩10克  五味子6克  麥冬10克  北沙參10克  生地10克 川貝母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魚腥草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吞服。用于熱毒壅肺。

  2.花蕊石止血散  每日3次,每次4克吞服。

  用于膿成破潰有咯血者。

  3.生脈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于正虛邪戀。

  【簡便方】

  1.魚腥草30克,桔梗15克,水煎內(nèi)服,每日1劑。

  2.桑白皮、地骨皮、寒水石各10克,青黛3克,生苡仁30克,紫草、白薇各6克,乳香4.5克,水煎服,沖入竹瀝1支,每日1劑。

  3.干蘆根15克,茁仁15克,冬瓜子30克,魚腥草30克,地了草30克,桃仁10克,全瓜萎10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xiàng)】

  1.對肺炎、敗血癥等應(yīng)及時進(jìn)行徹底治療。如有異物誤吸,應(yīng)及時處理。

  2.治療時應(yīng)臥床休息,注意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和甜食。

  3.對重癥及體虛患者,可予支持療法,如輸血漿及全血等。排膿期應(yīng)將患兒頭部放低,以便膿痰順體位排出。

百分百考試網(wǎng)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fèi)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