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呼吸道疾病中的感冒、急性扁桃體、支氣管炎、肺炎等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可導致這些疾病反復感染,不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還可導致哮喘、心肌炎、腎炎、風濕病等。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病年齡多見于6月~6歲,尤以1 ~3歲的嬰幼兒最為多見。本病屬中醫“虛證”范圍。
【病因病理】
小兒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之體,藩籬疏松,衛外功能較差,對疾病抵抗力不強,易受外邪侵襲,肺司呼吸,又主皮毛,故肺臟病證最為多見。若小兒肺脾虛虧,或先天稟賦不足,體質柔弱,或屬人工喂養,飲食長期失于調理,或少見風日,戶外活動較少,表氣虛弱,衛外不固測可因正氣不足,御外乏力,易為外邪侵襲而發病。總之,本病的病位在肺,但與脾腎兩臟有密切關聯。
【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常在6月~6歲間,尤以1~3歲嬰幼兒多見。春、秋、冬三季好發,夏季較少見。
2.以反復不斷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為主要征象。舊感初愈,新感復起,上呼吸道感染一年達5~7次,下呼吸道感染一年達2~3次。發病特點為病程長,每次上呼吸道感染可達10天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可達3周以上,或初期是上呼吸道感染,很快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
3.平時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偏低,微量元素鋅缺乏。或有血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有輕、中度貧血J線胸片在未感染時,可無異常或有兩肺紋理增多增深。
【辯證分型】
1.營衛不和癥狀:反復感冒,面眈神疲,午后低熱,自汗盜汗,惡風怕熱,納呆食少,形體較瘦。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有花剝,脈細軟稍數。
證候分析:營衛不和,營氣不能內守,衛氣不能衛外,易受外邪侵入而發病,故反復感冒,惡風怕熱。
表衛不固,腠理松疏,津液不藏,則自汗盜汗。脾已受損,故納呆食少,形體較瘦。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軟稍數,均為營衛不和之象。舌苔花剝,已損及陰分。
2.肺脾兩虛癥狀:易反復感冒咳嗽,面色萎黃乏華,納呆食少,大便稀薄,形體瘦弱,神疲乏力,四肢欠溫,動則多汗,毛發黃軟,時有咳嗽,喉中痰聲,心悸氣短,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弱。
征候分析:后天失調,人工喂養,或飲食長期失于調理,肺脾兩虛,衛外不固,故易反復感冒咳嗽。肺氣虛者,毛發黃軟,動則多汗,時有咳嗽痰聲,心悸氣短。脾虛氣弱,則面色萎黃乏華,神疲乏力,形體瘦弱。脾虛運化失司測納果便稀。脾主四末,脾之氣陽不足,則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肺牌兩虛之象。
3.肺腎不足癥狀:經常感冒咳嗽,面色?s白,肌肉松弛,自汗盜汗,夜寐不寧,走路不穩,或有雞胸龜背,囟門遲閉,立、行。齒、發、語遲,發育遲緩,苔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調,生長發育遲緩,腎主骨,腎虛則骨弱,故走路不穩,或有雞胸龜背,立、行、齒、發、語遲。肺氣不足測衛外不固,易感冒咳嗽,自汗盜汗,面色(白光)白等。苔白,脈細,均為肺腎不足之象。
【分型治療】
1.營衛不和治則:扶正固表,調和營衛。
主方:黃芪桂校五物湯加減。
加減:汗多者,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午后低熱,加青蒿10克、白薇10克;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麥芽各10克;舌花剝,加生地10克、功勞葉10克;時有稀咳,或咽部不舒,加魚腥草15克、白菊花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補益衛氣,調和營衛的方劑。
方中黃芪補益衛氣,桂枝、白芍、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桂枝10克 自芍10克 生姜2片 大棗5枚 功勞葉10克 牡蠣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 神曲10克 魚腥草15克 生地10克 炙甘草6克
2.肺脾兩虛治則: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主方:玉屏風散合生脈散加減。
加減:汗多,加櫓豆衣10克、碧桃干10克;納呆食少,加山藥10克、扁豆10克;大便稀薄,加煨葛根10克、炮姜炭10克;余邪未清,時有咳痰,加川貝母10克、黃芩10克、板藍根15克。
主方分析:玉屏風散為益氣團表止汗要方,方中黃芪補氣固表,白術益氣健脾。防風走表而祛風邪。
生脈散為益氣養陰斂汗之方,方中人參補益元氣,麥冬養陰,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還能斂陰止汗。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白術10克 防風10克 太子參15克 五味子6克 麥冬10克 牡蠣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山藥10克 扁豆10克 川貝母10克 炙甘草6克
3.肺腎不足治則:補益肺腎,填精固表。
主方:河車大造丸、生脈散加減。
加減:自汗盜汗,加龍骨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夜寐不寧,加夜交藤10克、合歡皮10克;時有咳痰,加黃芩10克、魚腥草15克、川貝母10克。
主方分析:河車大造丸為補益肺腎,滋陰清熱的方劑,方中紫河車(胎盤)大補精血,人參益氣生津,地黃、龜版滋補腎陰,杜仲、牛膝補肝腎,天冬、麥冬養陰清肺,黃柏滋陰清熱,砂仁行氣醒脾,茯苓滲濕健脾。生脈散益氣養陰斂汗,方中人參益氣,麥冬養陰,五味子斂肺。
處方舉例:
黨參10克 熟地10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6克 龜版15克 杜仲10克 枸杞子10克 黃柏10克 茯苓10克 龍骨30克(先煎)川貝母10克 甘草6克 胎盤粉3克(吞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在恢復期沒有感染時,也常有輕微咽紅,喉間有分泌物,或清晨及夜間稀咳等,中醫認為屬余邪未清,在運用上面三種治法時,務必注意在扶正祛邪同時,選用一二味清肺、利咽、化痰的藥物,如板藍根、黃芩、魚腥草、連翹、菊花、川貝母等在內,可加強預防呼吸道感染作用。
【中成藥】
1.玉屏風散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適用于肺牌兩虛。
2.復方胎盤片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適用于肺腎不足。
3.金水寶膠囊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適用于肺脾兩虛和肺腎不足。
【簡便方】
1.黃芪10克,紅棗10枚,煎湯代茶,連用1~3個月。
2.黃芪10克,菟絲子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雞內金10克,甘草6克,煎湯服,連用1~3個月。
3.生曬參3克,冬蟲夏草2~3條,枸杞子10克,煎湯內服,冬蟲夏草煎后嚼服。一周服2次,連用1~3個月。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居室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空氣新鮮,要注意環境清潔衛生。
2.適當進行戶外活動,直接接觸太陽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按時預防接種。
3.注意飲食衛生,營養要合理,富于蛋白質,保證多種維生素攝入。注意冷暖,穿著不宜過熱,也要防止受涼,注意保護頸部及兩手臂處不使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