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鵝口瘡為嬰幼兒常見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臨床以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為特征。多見于新生兒、早產兒、久病體虛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兒。本病中醫亦稱“鵝口瘡”,或稱“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口腔不潔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脾脈又絡于舌,故發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為多。
鵝口瘡臨床有虛實之分,實證為心脾兩臟積熱,循經上行,熏蒸口舌,復感邪毒而發病。屬于虛證者,多由于胎稟不足,或病后失調,久瀉久痢等,津液損傷,氣陰耗傷,虛火循經上炎而發病。
【診斷要點】
1.多見于新生兒,久病體弱者,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見白色點狀或片狀乳凝塊狀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見于頰、舌、牙齦及上腭部。不易擦去,強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響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氣管,出現吞咽困難、嘔吐、聲音嘶啞等。
4.取少許白屑涂片鏡檢,可見白色念珠菌的菌絲和抱子。
【辯證分型】
1.心脾積熱癥狀:口生白屑,逐漸蔓延,布滿口舌,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白膩,脈數。
證候分析:熱積心脾,復感邪毒,內外邪合,熏蒸口舌,故口生白屑。心火內熾,火熱炎上,故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結。心移熱于小腸,則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數,均為心脾積熱之象。
2.虛火上炎癥狀:口內白屑散在,周圍紅暈不顯,形瘦顴紅,手足心熱,口干不渴,舌質紅少苦,脈細。
證候分析: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或久病久瀉,導致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虛火上浮,故面顴發紅,手足心熱,口內自屑散在,而周圍紅暈不顯等。
舌紅與脈細均為陰虛之象。
本病須辨明虛實,臨床上以實證占多,虛證較少。虛實與病程也有關,一般病程短者為實證,而病程長,且有慢性疾病伴隨,如慢性泄瀉及反復呼吸道感染者,多為虛證鵝口瘡。
【分型治療】
1,心脾積熱治則:清熱瀉火。
主方:清熱瀉脾散加減。
加減:大便干結,加生大黃6克(后下);小便黃短,加木通6克、生地6克;煩渴不寧,加石斛6克、鉤藤6克(后下)。
主方分析:清熱瀉脾散是兒科常用的清熱瀉火方劑,尤其對各種口腔與齒齦實熱證,有良好效果。
方中黃連、山桅清心泄熱,黃芩、石膏散脾經郁熱,生地清熱涼血,木通、燈心清熱降火,導熱下行。
處方舉例:
山梔6克 生石膏30克 黃連1.5克 黃芩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銀花6克 連翹6克燈心2扎 生甘草3克
2.虛火上炎治則:滋陰降火。
主方:知柏地黃湯加減。
加減:口渴者,加玄參6克、石斛6克;低熱者,加地骨皮6克、白薇6克;盜汗,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由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組成,六味地黃湯滋養肝腎,而知母、黃柏滋陰降火。
處方舉例:
知母6克 黃柏6克 熟地6克 山藥6克山萸肉6克 丹皮6克 澤瀉6克 茯苓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中成藥】
1.銀黃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于心脾積熱。
2.牛黃上清丸 每日2次,每次研服1.5克。
用于心脾積熱。
【簡便方】
1.銀花、燈心草各6克,黃芩3克,黃連、薄荷各1克,枳殼2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積熱。
2.生地3克,白蒺藜2克,鉤藤2克,木通4克,竹葉3克,蟬衣1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積熱。
【其它療法】
選用冰硼散、珠黃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許,每日2次。虛證與實證鵝口瘡均可應用。
【注意事項】
1.注意口腔清潔,避免過燙、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損傷口內粘膜。
2.嬰兒奶具注意清潔與消毒,母乳喂養應用冷開水沖洗奶頭后再喂奶,喂奶后給服少量溫開水。
3.注意患兒營養,適量補充B族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