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急性球菌性口炎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急性球菌性日炎的主要致病菌為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臨床以口腔粘膜發生大小不等糜爛或潰瘍,并伴發熱、煩躁、流涎等全身癥狀為特征。多見于嬰幼兒,常發生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本病中醫稱之為“口糜”。

  【病因病理】

  素體心、脾、胃內熱較重,在急性熱病或泄瀉之后,正氣受損,心火內盛,循經上熏于口舌,或脾胃蘊熱內蒸,積熱化火,上熏口腔,導致口腔內肌膜脆嫩,尤其護理不周,引起破碎,復感邪毒,乘虛而入,內外邪合腐蝕肌膜而發病。本病病程較短,均以實證與熱證為主,癥情較口瘡為重。

  【診斷要點】

  1.發熱常達39~40℃,煩躁拒食,流涎口痛,常引起頜下淋巴結腫大。

  2.潰瘍常見于舌、唇內及頰粘膜等處,可蔓延到口唇及咽部等處。潰瘍初起散在,常會融合成片,出現糜爛,上有灰白色假膜覆蓋。

  3.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辯證分型】

  l.心脾熱盛癥狀:舌及口內粘膜,出現潰瘍或糜爛,潰瘍較多,色紅作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心之苗為舌,牌開竅于口,心火熾盛,脾熱內蘊,心脾之熱循經上炎,又復感邪毒,口腔肌膜受損,故出現潰瘍,證重則可形成糜爛口痛。心火內熾,內擾神明壩小心煩不安。因口痛,故飲食困難,尤拒食熱、酸、咸之物。邪熱內盛,故發熱。心移熱于小腸,則小便短赤。

  2.脾胃積熱癥狀:口腔內潰瘍多,可融合成片,粘膜色紅,糜爛處上有灰白色假膜覆蓋,口痛拒食,煩躁口臭,并有流涎,溲赤便秘后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脾胃積熱,外感邪毒,上乘于口舌測生潰瘍。胃火亢盛,則出現發熱煩躁,口臭流涎。實熱內結,則大便秘結。苔黃膩為脾胃實熱夾濕上蒸之象。

  本病為心、脾、胃三經之熱內盛,上熏口舌,并復感邪毒,內外邪合,損傷口腔肌膜,因此臨床表現以實熱證為主,辨證未有虛證。

  【分型治療】

  1.心脾熱盛治則:清熱瀉火。

  主方:瀉心湯加減。

  加減:壯熱煩躁,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大便秘結,加玄明粉6克(沖);頜下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

  主方分析:瀉心湯為瀉火解毒之要方。方中黃連清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而黃芩能清上中二焦之火,大黃苦寒泄熱、瀉火解毒,可通利大便,引熱從大便而泄。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黃羊10克  山桅10克  生大黃6克(后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連翹10克  板藍根30克  甘中黃6克

  2.脾胃積熱治則:清熱解毒,通臟瀉火。

  主方:涼隔散加減。

  加減:高熱不退,加黃連3克、生石膏30克;咽紅腫痛,加大青葉15克、板藍根30克;頜下淋巴結腫大,加地了草10克、夏枯草10克;口臭舌厚膩,加厚樸10克、蒼術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方。口糜治療,由于熱毒熾盛,通腑瀉火,使熱毒下泄也是治療關鍵之一。方中生大黃苦寒泄熱,芒硝潤燥軟堅,兩藥共奏瀉火通腑之功,黃芩、連翹、山梔清熱瀉火解毒,竹葉、薄荷清疏上中二焦之熱,蜂蜜、甘草甘緩和中。

  處方舉例:

  生山桅10克  黃芩10克  連翹10克  竹葉6克  薄荷6克(后下)生大黃6克(后下)玄明粉6克(沖)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中黃6克

  【中成藥】

  1.抗炎靈片  每日3次,每次3~4片口服。常可配合湯劑同用。

  2.雙黃連粉針劑  每日0.6~1.2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滴,連用2~3天。用于本病日內潰爛較重,并有高熱等全身癥狀時。

  【簡便方】

  1.半邊蓮10克,大葉積雪草10克,水煎服。適用于心脾熱盛。

  2.生大黃(溫開水泡10余分鐘)6~10克,生石膏15~30克,人中黃3~6克,人中白3~6克,每日1劑,水煎服。適用于脾胃積熱。

  【其它療法】

  選用青熟、錫類散、冰硼散等,每日2次,吹在口腔糜爛處6.吹藥前用一枝黃花30克或野菊花30克煎液,清洗口腔。

  【注意事項】

  1.注意口腔護理,每日用一枝黃花煎液清洗口腔。飲食清淡,避免吃咸、酸、過熱的食物。

  2.多飲水,多食蔬菜和水果。每日沖服蜂蜜一匙,保持大便通暢。

  3.唇部有糜爛,為防止發干而影響張口,可涂少許黃柏油膏。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