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慢性胃炎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性病變。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胃體胃炎和胃竇炎,根據形態改變則可分為淺表性、糜爛性、萎縮性、肥厚性胃炎。兒童期慢性胃炎以胃竇炎和淺表性胃炎為主。近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胃內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原因。本病臨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可伴惡心、嘔吐、暖氣、納差等。本病屬中醫“胃癉”、“胃脘痛”范疇。

  【病因病理】

  導致本病發生可因寒邪犯胃,飲食不調,肝氣犯胃,脾胃虛寒,瘀血內停等。由于飲食不調,長期進食油膩及堅硬不易消化食品,或暴飲暴食,饑飽無常,均能損傷脾胃,胃失和降,氣滯不暢而作痛。喜食冷飲與冰凍食品,或不注意腹部保暖,日久因寒邪犯胃,胃內血凝不得散,胃之脈絡攣急而疼痛。也可因七情所傷,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而作痛。

  中醫認為,如素體脾胃虛弱,再過食生冷,寒邪遏胃,則可發為寒性胃痛;而肝火內盛,或有濕熱內蘊,又常食辛辣和熱性食品,則可發為熱性胃痛;而久病人絡,血瘀阻滯,可使病情遷延難愈。

  【診斷要點】

  1.以腹痛為主要表現,隱痛、脹痛或陣發性痙攣性腹痛,可伴嘔吐、惡心、曖氣、納差、消瘦。年長兒可訴上腹部疼痛,嬰幼兒則以食欲不振、嘔吐為主,可伴慢性腹瀉及營養不良。

  2.鋇餐X線胃片,可見胃粘膜紋增寬,排列與走向異常,粘膜增厚,還可出現空腹胃液增多。胃蠕動亢進等X線征。

  3.內窺鏡可見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或見出血。活組織檢查,粘膜固有層有廣泛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4.部分患者胃粘膜病理活檢可找到幽門螺旋桿菌,血清幽門螺旋桿菌IgG抗體陽性。

  【辯證分型】

  1.寒邪犯胃癥狀:胃脘作痛,得熱痛減,形寒喜溫,伴嘔吐,納呆,大便欠實,舌苔白,脈弦緊。

  證候分析:素體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恣食生食,或胃部受冷,寒邪犯胃,胃絡急引而作痛,故胃痛得熱而減,形寒喜溫。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嘔吐。胃腸失調,運化失司,則納呆、大便不實。舌苔白,脈弦緊,均為寒邪犯胃之象。

  2.脾胃濕熱癥狀:胃脘灼熱脹痛,脘腹痞悶,口干口臭,煩躁易怒,尿黃便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證候分析:素體肝火內盛,又食辛辣及燥熱食品,導致脾胃濕熱內盛,故見胃部灼熱脹痛,口干口臭,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膩等。因有肝氣郁結,肝火內盛,故煩躁易怒。

  3.肝胃不和癥狀:胃脘脹痛,痛引兩脅,曖氣頻作,嘈雜泛酸,善嘆息,煩躁易怒。舌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七情所傷,肝郁氣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故胃脹痛,并引及兩脅,曖氣泛酸等。肝氣郁結,故嘆息,煩躁易怒。

  4.脾胃虛寒癥狀:院腹隱痛,綿綿不斷,或時作時止,遇冷則甚,得溫則舒,厭食形瘦,面?s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胃虛寒,中陽不振,胃部失于溫煦,故脘腹隱痛,綿綿不斷,遇冷則甚,得溫則舒。脾主肌肉,久虛則形體消瘦。脾又主四末,脾陽不足,不能溫煦測四肢不暖。胃主納,脾主運,脾胃虛寒,受納有礙,運化失職,故見厭食。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均為脾胃虛寒之象。

  5.胃陰不足癥狀:胃脘灼熱作痛,口干咽燥,似饑而不欲食,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脈細。

  證候分析:久病胃內蘊熱,熱可傷陰,胃陰不足,胃內干澀,腐熟失司,通降失職,氣機阻滯而發為灼熱作痛。胃陰虛,津不上承,故口干咽燥。舌質紅少津,脈細,均為胃陰不足之象。

  【分型治療】

  l.寒邪犯胃治則: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香蘇散加減。

  加減: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雞內金10克;大便欠實,加山藥10克、扁豆花6克;嘔吐明顯,加姜半夏10克、丁香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為溫中祛寒,行氣止痛方劑,方中高良姜溫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疏肝開郁、行氣止痛。香蘇散為疏散風寒,理氣和中方劑,方中蘇葉發散風寒,香附、陳皮理氣消滯,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高良姜6克  香附10克  蘇葉10克  姜半夏10克  陳皮6克  吳萸6克  丁香6克  神曲10克  枳殼6克  甘草6克

  2.脾胃濕熱治則:清熱化濕,和胃止痛。

  主方:清胃散加減。

  加減:大便干結,加生大黃6~10克(后下);口干口臭,加山桅10克、黃芩10克;煩躁易怒,加郁金10克、龍膽草6~10克;舌苔黃膩,加藿香10克、厚樸IO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胃涼血之劑。方中黃連、升麻清胃火,瀉熱毒,佐以生地、丹皮、當歸涼血散瘀,可使胃內濕熱之邪清除,疼痛之癥消除。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山桅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  赤芍10克  升麻6克  當歸10克  藿香10克  甘草6克

  3.肝胃不和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加減:曖氣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0克;

  兩脅疼痛,加川??子10克、延胡索10克;胃灼熱口苦,加黃連3克、山梔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疏泄肝郁,活血止痛之方。方中柴胡、枳殼、陳皮、香附疏肝理氣,白芍、川芎養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柴胡6克  枳殼6克  陳皮6克  川芎6克香附10克  白芍10克  川??子10克  延胡索10克  煅瓦楞15克  甘草6克

  4.脾胃虛寒治則: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主方:黃芪建中湯加減。

  加減:腹痛明顯,加延胡索10克、木香6克;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麥芽各10克;遇冷痛甚,加吳萸6克、高良姜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補氣溫中,緩急止痛之方。方中黃芪補益中氣;桂枝、白芍調和陰陽,溫中緩急;大棗、生姜溫牌和中;甘草、飴糖補中緩急。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2片  大棗5枚  木香6克  延胡10克  吳萸6克甘草6克  飴糖1匙(沖)

  5.胃陰不足治則:養陰益胃,緩急止痛。

  主方:一貫煎加減。

  加減:胃部脹痛,加佛手10克、八月札10克;日苦咽干,加黃連3克、天花粉10克;大便干結,加麻仁10克、瓜簍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滋養肝腎,疏肝理氣之方。方中生地、枸杞子滋養肝腎陰血;北沙參、麥冬清肺益胃;當歸補血活血;川楝子疏肝解郁,條達氣機。

  處方舉例:

  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生地10克  枸杞子10克  石斛10克  當歸10克  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  麻仁10克  甘草6克

  實驗研究表明,有30多種中藥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黃芩、黃連、大黃、黃柏、桂枝、苦地丁等最明顯,而厚樸、積實、香附、延胡索、川楝子、麥冬等也有一定效果。

  【中成藥】

  1.香砂養胃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適用于脾胃虛弱。

  2.養胃沖劑  每日2~3次,每次l包沖服。適用于脾胃虛弱。

  3.胃復春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口服。適用于脾胃虛弱,并有抑制幽門螺旋桿菌作用。

  【簡便方】

  1.醋炒青皮、青木香等份研末,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可理氣止痛,用于肝胃不和。

  2.黨參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紅棗5克,水煎服,每日1劑。用于脾胃虛弱及肝胃不和。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調理,不食生冷、油膩、堅硬與不潔的食品,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藥物。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飲食定時定量,避免饑飽不節,暴飲暴食。

  3.合理安排生活與學習,防止精神過度緊張及疲勞。平時注意胃院部保暖,防止受冷。積極治療口腔及咽喉慢性疾病。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