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疳證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疳證是一種脾胃虛損,運化失健引起的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臨床以形體消瘦、面黃發枯,精神萎靡,飲食異常為特征。本病多見于三歲以下嬰幼兒,故又稱“奶癆”。因起病緩慢,病程纏綿,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曾被古人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本病屬西醫學營養不良。

  “疳”字的含義,有兩種解釋。一說“疳者甘也”,指小兒過多吃了肥甘生冷,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日久形成疳證;另一說“疳者干也”,指發病機理由于脾胃氣虛、津液干涸,以致形體消瘦而干枯。

  【病因病理】

  脾胃失調是主要原因。小兒為“脾常不足”之體,飲食失調,喂養不當,或其他因素(如長期嘔吐、慢性泄瀉、病后失健)均可導致本病發生。

  病初癥輕,僅為脾胃不和,運化失健;進一步發展,脾之虛弱加重,并可有積滯內停,壅滯氣機,形成虛中夾實之證;病久脾臟虛損,津液干涸,氣液耗傷,甚者氣血虛虧。若脾病及肝,肝血不足,可兩國羞明,白翳遮睛;脾病及心,心火內熾,上熏口舌,引起日內生瘡;脾病及腎,腎精不足,骨失所養,則骨骼畸形;

  脾病日久,中陽失展,氣不化水,水濕泛濫,全身出現浮腫。

  【診斷要點】

  1.長期喂養不當,飲食失調(偏食、挑食)及疾病影響。

  2.消瘦、不食、面色蒼白,精神萎軟,嗜異食癥及發育遲緩等。

  3.體重減輕,皮下脂肪減少,肌肉松弛。重度肌肉萎縮,心音低鈍,脈搏減慢,血壓偏低,凹陷性水腫等。

  4.輕度(即1度營養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15%~25%;中度(即Ⅱ度營養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25%~40%;重度(即Ⅲ度營養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辯證分型】

  1.脾胃虛弱(又稱“疳氣”)癥狀:形體消瘦,食欲減退,盜汗自汗,精神煩躁,毛發枯黃,大便正常或稍稀,小便常色白如米泔水,舌苔薄白,脈細濡。

  證候分析:脾胃受損,運化失常,不能化生精微,故納呆形瘦、毛發枯黃、大便易稀薄。氣虛表衛不固,則盜汗自汗。土虛木旺,肝氣不舒,故精神煩躁不安。

  苔薄白,脈細儒,均為脾胃虛弱的表現。

  2.脾虛食積(又稱“疳積”)癥狀:形體明顯消瘦,精神萎軟,肚腹膨脹,面黃無華,毛發稀黃如穗,納呆食少,或多吃多便,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細滑。

  證候分析:疳證失治,進一步發展則脾胃更虛,積滯內停不消,故形體更瘦,毛發稀黃,面黃少華。因積久不消壩u肚腹脹滿。脾虛氣弱,精神萎軟。胃強脾弱者,雖能受納,難于消運,故多吃多便。舌淡苔膩,脈細滑,均為脾虛食積的表現。

  3.氣血兩虧(又稱“干疳”)癥狀:面色?s白,毛發干枯,極度消瘦,皮膚干癟起皺,腹凹如舟,沓不思食,啼哭無力,大便稀薄或便秘,時有低熱,舌質淡,苔少色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此是疳證的后期,氣血已虧,化源欲絕,已無以滋養臟腑肌肉,故形瘦大肉已脫,皮膚干枯起皺,毛發干枯。腹部脂肪已消失,肌肉已萎縮,故腹凹如舟。脾氣虛極,則神萎、啼哭乏力,沓不思食,大便易稀薄。舌淡,脈沉細,均為氣血兩虧的表現。

  疳證后期還可有兼證:①眼疳:表現為夜盲,眼珠干澀,白翳遮睛。為脾病及肝,肝陰不足所致。②目瘡:可見口舌生瘡,甚至糜爛。此為陰虛火旺,心脾虛火上熏口舌所致。③疳腫脹:小便不利,全身浮腫,尤以四肢及顏面更明顯。此因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泛溢肌膚所致。①齒衄、紫癜:牙齦出血,皮膚出現瘀點。此因脾氣虛弱,脾不統血,血不循經,溢于脈外所致。

  疳證的“疳積”階段,出現脾虛食積,與積滯證的脾虛夾滯不同。前者以虛為主,因脾胃虛虧,運化明顯失健,以致有食積不化;而積滯證的脾虛夾滯卻是以實為主,是因乳食積滯損傷脾胃,引起脾氣損傷。

  兩者必須辨明,方能在治療上掌握好攻補關系。瘡證的“疳積”,為離攻干補;而積滯證的脾虛夾滯,則為寓補于攻。

  【分型治療】

  1.脾胃虛弱治則:健脾和胃。

  主方:資生健脾丸加減。

  加減:腹脹舌膩,加木香6克、雞內金粉1.5克(吞服);大便稀溏,加焦六曲10克、炮姜炭6克;小便色白,加澤瀉10克、萆粟10克。

  主方分析:資生健脾丸為健脾醒胃,兼有消食化濕的要方。方中人參、茯苓、白術、蓮子肉健脾益氣。

  山藥、苡仁、扁豆、澤瀉、芡實健脾利濕。藿香、砂仁、麥芽、山楂、白豆蔻醒脾開胃。陳皮燥濕和中,黃連清瀉心火,甘草調和諸藥,桔梗載藥上行。

  處方舉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山藥10克  扁豆10克  蓮子肉10克  苡仁10克  砂仁6克(后下)山楂10克  甘草6克

  2.脾虛食積治則:消積理脾。

  主方:健脾九加減。

  加減:積滯明顯,加山棱6克、獲術6克、炙干贍10克;腹脹不適,加香附10克、木香6克;大便干結,加全瓜萎10克、麻仁10克。

  主方分析:健脾丸是健脾消積的要方。方中人參、白術健脾補氣,神曲、山楂、麥芽消食化積,陳皮燥濕和中,枳實破氣消積。

  處方舉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山楂10克  神曲10克  胡黃連6克  炙干蟾10克  青皮6克  枳實6克  甘草6克

  3.氣血兩虧治則:補氣養血。

  主方:人參養榮湯加減。

  加減:血虛較重,加阿膠10克(烊沖)、制首烏10克;午后低熱,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汗多者,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人參養榮湯為益氣補血、寧心安神的要方。方中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補中,當歸、白芍、熟地補血和營扶正,五味子、遠志斂陰寧心安神,陳皮、桂心溫通行散。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制首烏10克  山藥10克  甘草6克

  兼證治療:眼疳用羊肝丸養血明目;口疳用瀉心湯清心瀉火;疳腫脹用真武湯溫陽利水;齒齦、紫癜用歸脾湯健脾養心補氣。

  【中成藥】

  1.啟脾丸  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脾胃虛弱。

  2.消疳肥兒丸  每日2次,每次1~2克吞服。

  用于脾虛食積。

  3.十全大補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氣血兩虧。

  【簡便方】

  1.山藥、雞內金、焦白術、扁豆、山楂、干蟾各10克,青皮、陳皮各6克,紅棗5只,研成細粉,每日2次,每次1.5~3克調服。用于脾虛食積。

  2.太子參10克,山藥10克,神曲10克,紅棗5只,水煎服。用于脾胃虛弱。

  3.雞肝1具(或豬肝30克),蒼術6克,煮熟后食肝和湯。連服1~2周,用治眼疳。

  【其它療法】

  1.利四縫療法  用短粗毫針點刺二手四縫穴,刺后擠出黃白粘液,每周1~2次,4~6周為一療程。

  2.穴位注射  采用維生素B;

  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每次每穴0.5毫升,每周2次,以2~3周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防止偏食、挑食。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食,保證所需營養。

  2.積極治療各種腸道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3.多接觸陽光,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注意皮膚清潔與食物衛生。治療期間,必須忌食過硬、過香、過于油膩及油炸食物,不食生冷之物。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