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急性腎小球腎炎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急性腎小球腎炎是繼發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應性疾病,臨床以血尿、少尿、水腫、高血壓為主要表現。多發生于4~14歲兒童,3歲以下少見。男孩發病率高,男、女之比約為2:1。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秋冬為發病高峰季節。若無并發癥,預后多數良好。本病屬中醫“水腫”、“陽水”范疇。

  【病因病理】

  病因為感受風邪、濕邪與瘡毒。風邪為風寒、風熱,常見于猩紅熱、急慢性扁桃體炎之后;濕邪則包括內濕和外濕;瘡毒則常見于瘡癤、丹毒之后。

  病理因感受風邪、濕邪、瘡毒之后,導致肺、脾。

  腎三臟功能失調。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排泄,并與三焦、膀胱等臟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水液氣化與尿液排泄。若小兒感受邪毒,臟腑功能失調,由于三焦氣化失司,水液不能下輸膀胱,排泄不利,溢于肌膚發為水腫。故中醫認為:“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還可出現水氣上凌心肺(嚴重循環充血)、邪毒內陷(高血壓腦病)及水毒內閉(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恢復期則表現為脾氣虛虧及腎陰不足。

  【診斷要點】

  1.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猩紅熱、膿皮病等感染病史。

  2.血尿、少尿,繼之浮腫。浮腫常由眼瞼開始,1~2天內波及全身,浮腫為非凹陷性水腫。大多數患兒有高血壓>16.0/10.67kPa(120/80mmHg)。

  3.嚴重病例在起病1周內可出現嚴重循環充血(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衰竭。

  4.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有紅細胞、管型和蛋白質。血沉增快,血抗鏈球菌溶血素“O”增高。血清補體,如總補體及C.下降。

  【辯證分型】

  1.風水相搏癥狀:突然起病,發熱惡風,無汗或微汗,頭痛咳嗽,初為眼瞼浮腫,繼則全身浮腫,尿少而赤,舌苔薄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外感風邪,肺失清肅測發熱惡風,無汗頭痛,咳嗽。風水相搏,氣化失利,故浮腫、尿少。邪熱夾濕移于下焦,灼傷血絡,則有尿色紅赤。舌苔薄白,脈浮數,均為邪毒在表之象。本型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和猩紅熱發病之后出現。

  2.濕熱內浸癥狀:發熱煩躁,頭痛頭暈,甚則嘔吐,皮膚可有膿瘡,小便短赤,或呈血尿,全身浮腫,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內盛,故發熱煩躁,皮膚生瘡。濕熱流注三焦,水道通調失職,水濕泛溢肌膚發為全身浮腫。濕熱之邪灼傷血絡測出現血尿。濕熱上犯,則頭痛頭暈,甚至嘔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內盛之象。本型常在皮膚感染(如膿皮病)之后發生。

  3.濕困脾土癥狀:起病較緩,多無發熱,全身水腫,或浮腫較輕,面色蒼黃,身體困倦,小便短赤,舌苔白或薄白膩,脈濡。

  證候分析:此證多因久居潮濕之地,感受外濕,與體內因脾土虛虧產生的內濕互結所致。濕濁內犯,困阻脾土,脾失健運,濕泛肌膚,故面黃困倦,全身浮腫。濕郁化熱,灼傷下焦血絡,故小便短赤。苔白或薄白膩,脈濡,均為濕困脾土之象。本型患兒多數起病較緩,腫脹不甚,若不及時治療,容易轉變為慢性腎炎。

  并發癥

  l.水氣上凌癥狀:肢體浮腫,尿少或尿閉,咳嗽氣急,心悸胸悶,煩躁喘息不能平臥,口唇青紫,舌質暗紅,苔白,脈細數無力。

  證候分析:水氣上逆,凌射心肺,故咳嗆氣急,胸悶心悸。氣為血帥,氣滯血瘀,故口唇青紫,舌質暗紅。心氣虛弱,氣機不暢,故煩躁不安,脈細數無力。

  水濕泛溢,則肢體浮腫,苔白。

  2.邪毒內陷癥狀:頭痛頭暈,煩躁不安,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甚則驚厥昏迷,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濕熱邪毒郁于肝經,損及心竅。肝陽上亢,心竅郁閉,故頭痛頭暈、煩躁不安,甚則引動肝風,蒙閉心竅而驚厥昏迷。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濕熱內盛,肝陽上亢之象。

  3.水毒內閉癥狀: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口中氣穢,腹脹甚或昏迷,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而數。

  證候分析:水毒之邪壅塞三焦,氣機升降失常,水毒內閉,中焦格拒,濕濁壅郁于上焦,故全身浮腫,惡心嘔吐,口中氣穢。水毒上擾清陽則頭痛頭暈;若蒙閉心竅,則出現神識昏迷。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而數,均為水毒內盛,正氣漸潰之象。

  本病經積極治療,進入恢復期,可表現為脾氣虛虧及腎陰不足,應予調理,加速痊愈。

  【分型治療】

  1.風水相搏治則:宣肺利水。

  主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加減:惡寒肢楚,加蘇葉10克、防風10克;發熱咽痛,加黃芩10克、板藍根30克;小便短赤,加小薊草10克、茅根30克;咳嗽者,加前胡10克、紫菀10克。

  主方分析: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治風水之要方。

  方中麻黃、杏仁宣肺利水,連翹清宣肺熱,赤小豆利水消腫,桑白皮瀉肺行水,生姜、大棗、甘草和脾健運。諸藥合用起清熱宣肺,利水消腫的作用。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連翹10克  赤小豆30克  桑白皮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澤瀉10克  黃芩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茅根30克

  2.濕熱內浸治則:清熱利濕。

  主方:五味消毒飲合五皮飲加減。

  加減:浮腫明顯,加車前子10克(包煎)、澤瀉10克;有瘡瘍者,加苦參10克、白癬皮10克;血尿明顯,加小薊草10克、茅根30克。

  主方分析:五味消毒飲為清熱解毒之要方,主要用于各種瘡瘍和癤腫,方中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天葵子不僅清熱散結,還有利尿通淋作用。五皮飲為治療全身浮腫的常用方,方中茯苓皮淡滲利水,桑白皮、大腹皮下氣利水;生姜皮辛散行水;陳皮理氣化濕。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野菊花10克  紫花地丁10克蒲公英15克  天葵子10克  茯苓皮6克  生姜皮6克  車前子10克(包煎)小薊草10克  生甘草6克

  3.濕困脾土治則:健脾利水。

  主方:五苓散加減。

  加減:腹脹苔膩,加厚樸6克、半夏10克;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苡仁10克;小便量少,加車前草15克、防己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通陽化氣,健脾利水的代表方。方中茯苓、豬苓淡滲利水,澤瀉利水滲濕,白術健脾化濕,桂校通陽利水。

  處方舉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豬苓10克  白術10克  車前草15克  苡仁10克  生姜皮6克  陳皮6克  甘草6克

  并發癥的治療

  1.水氣上凌治則:溫補心陽,瀉肺逐水。

  主方:己椒藶黃九、參附湯加減。

  加減:肢厥汗多,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尿少者,加桂枝10克、車前子10克(包煎);胸悶心悸,加五味子6克、郁金10克;口唇青紫,加丹參10克、紅花6克。

  主方分析;己椒藶黃九中葶藶子、大黃瀉肺逐水,防己、椒目利水消腫。參附湯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振心陽。

  處方舉例:

  人參6克  附子10克(先煎)桂枝10克  防己10克  葶藶子10克  椒目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澤瀉10克  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丹參10克  甘草6克

  2.邪毒內陷治則:清利濕熱,平肝潛陽。

  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加減: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克(后下)、玄明粉10克(沖);抽搐者,加鉤藤10克(后入)、石決明30克(先煎);昏迷甚者,加安宮牛黃丸l粒或至寶丹1/2~1粒(研服)。

  主方分析:龍膽瀉肝湯適用于肝膽實火上沖,濕熱內盛之證。方中龍膽草清瀉肝膽實火,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柴胡、當歸、生地疏肝活血、涼血養陰,木通、車前子、澤瀉清熱化濕,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龍膽草10克  山桅10克  黃芩10克  生地黃10克  夏枯草10克  木通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生大黃10克(后下)鉤藤10克(后下)生甘草6克  安宮牛黃丸1/2~1粒(研吞)

  3.水毒內閣治則:辛開苦降,辟穢解毒。

  主方:溫膽湯、附子瀉心湯加減。

  加減:惡心嘔吐者,加玉樞丹0.9克(吞服);抽搐者,加山羊角30克(先煎)、紫雪丹1.5~3克(吞服);尿少者,加車前草30克、澤瀉10克。

  主方分析:兩方合用適用于水毒內閉,氣機壅塞之證。方中半夏、陳皮、竹茹、膽星辟穢化濁;大黃與附子寒熱同用,可泄濁救逆;黃連、黃芩、干姜辛開苦降,可暢通氣機。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生大黃10克(后下)附子10克(先煎)干姜6克  竹茹6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車前草30克  玉樞丹0.9克(吞服)

  恢復期表現為脾氣虛虧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益氣健脾。若表現為腎陰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補腎。

  【中成藥】

  1.三妙九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適用于濕熱內浸。

  2.六君子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適用于恢復期脾氣虛虧。

  3.知柏地黃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適用于恢復期腎陰不足,血尿未消。

  【簡便方】

  1.玉米須60克,車前草60克冰煎服。適用于本病浮腫明顯,小便較少時。

  2.夏枯草10克,黃芩10克,車前草30克,冂薟草15克,水煎服。適用于本病出現腎性高血壓時。

  3.生大黃研粉吞服,每次1.5克,每日2次,可用于腎功能衰竭少尿時。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預防感冒,治療各種皮膚瘡癤。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

  2.水腫期應限制鈉鹽攝入,早期少尿患兒應予無鹽飲食,至小便增多,水腫漸消,可予少鹽飲食。

  3.發病早期及浮腫較重時,應臥床休息。血壓正常,浮腫基本消退,可逐漸增加活動。

  4.出現并發癥及血壓高、浮腫加重、尿少甚至無尿時,應加強觀察,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