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嬰兒手足搐搦癥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嬰兒手足搐搦癥又名佝僂病性手足搐搦癥,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血中游離鈣減低,使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表現局部或全身肌肉痙攣。本病多見于1歲以內人工喂養兒及早產兒,冬末春初最易發病。

  本病屬中醫“風癇”、“慢驚風”范疇。

  【病因病理】

  先天不足,后天護養失宜,患兒脾氣虛弱,脾損陰傷,土虛木賊,肝亢風生而發病。或素體心脾不足,氣血兩虧,肝血不足,肝失儒養,虛風暗動而發病。腎主水,肝主筋,也可因肝腎陰虧,水不涵木,木失滋養,陰虛虛風內動而抽搐。

  本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肝、脾、腎。其本為脾腎不足,標為肝亢有余。這與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的特點有密切關系。脾主肌肉,腎主骨,肝主筋,故患兒常伴有肌肉松弛,囟門寬大或逾期不合,手指抽搐屈不能伸等虛風癥狀。

  【診斷要點】

  1.驚厥每天發作數次至數十次,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分鐘。手足搐溺如雞爪樣,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貼近掌心,呈強直狀,足趾強直彎向足心。可因喉頭肌肉痙攣,出現喉鳴、呼吸困難與紫組。

  2.如不伴感染,一般均不發熱。還可有夜驚、夜啼、多汗、不安等佝僂病早期表現。

  3.面神經征(佛斯特征)、腓反射、手痙攣征(陶瑟征)均為陽性。

  4.化驗:血總鈣低于1.87mmol/L(7.5mg/dl),血游離鈣低于0.88~1.ommol/L(3.5~4.omg/dl),血磷正常或稍增高,堿性磷酸酶輕度增高。

  【辯證分型】

  1.脾虛肝旺癥狀:起病緩慢,時時抽搐,面黃神疲,睡時露睛,納呆煩啼,抽后汗多,大便不實,舌苔薄白,脈細弦。

  證候分析:脾虛陰傷,土虛木賊,肝亢虛風內生,故時時抽搐,脈細弦。脾虛運化失職,故納呆食少,大便不實。脾氣虛弱,故面黃神疲,睡時露睛。肝氣旺盛,故易煩躁啼哭。氣虛表衛不固,抽后汗多。

  2.心脾虛虧癥狀:面色蒼白,精神萎軟,抽搐頻繁,夜寐不寧,時有驚啼,入夜盜汗,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軟。

  證候分析: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肝失儒養,故面色蒼白,精神萎軟,抽搐頻繁。血虛心神不寧測夜寐不寧,時有驚啼。陰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入夜盜汗。

  舌偏紅,脈細軟,均為心脾虛虧的表現。

  3.肝腎陰虛癥狀: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手足心熱,驚厥或手足搐搦,大使干結,舌光少苔,舌質紅,脈細稍數。

  證候分析: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虛風內生,故出現驚厥或手足搐溺。陰液干涸,虛熱內生,故面色潮紅,低熱虛煩,手足心熱。舌光少苦,舌質紅,脈細稍數,均為肝腎陰虛的表現。

  【分型治療】

  1.脾虛肝旺治則:溫運脾陽,扶土抑木。

  主方:緩肝理脾湯加減。

  加減:大便稀薄,加炮姜炭6克、煨木香3克;抽搐頻繁,加天麻6克、石決明15克(先煎);體虛多汗,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為溫運脾陽,扶土抑木的要方。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枝枝、慣姜健脾補氣,溫運脾陽,山藥、扁豆健脾化濕,陳皮理氣燥濕,白芍柔肝緩急,大棗補益中氣,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桂枝6克  黨參6克  白術6克  白芍6克茯苓6克  山藥6克  扁豆6克  陳皮3克  鉤藤6克(后下)甘草3克

  2.心脾虛虧治則:補益心脾,平肝止驚。

  主方:歸脾湯加減。

  加減:抽搐頻繁,加珍珠母15克(先煎)、鉤藤6克(后下);夜寐不寧,加夜交藤6克、合歡皮6克;入夜盜汗,加浮小麥15克、碧桃干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要方。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桂圓肉、酸棗仁、遠志、茯神補血安神寧心,木香理氣醒脾,姜、棗調和營衛。

  處方舉例:

  黨參6克  黃芪6克  白術6克  茯神6克棗仁6克  木香6克  當歸6克  遠志6克  龍骨15克(先煎)桂圓肉6克  鉤藤6克(后下)甘草3克

  3.肝腎陰虛治則:育陰潛陽,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風珠加減。

  加減:驚厥頻多,加鉤藤6克(后下)、石決明15克(失前):低熱者,加地骨皮  6克、青蒿  6克;舌光口渴,加石斛6克、蘆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滋陰熄風的要方。方中阿膠、地黃、麥冬、雞子黃養陰滋液;龜版、鱉甲、牡蠣育陰潛陽,平熄虛風;白芍、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麻仁滋陰潤腸。

  處方舉例:

  牡蠣15克(先煎)鱉甲10克  龜版10克生地6克  白芍6克  麥冬6克  麻仁6克  五味于3克  阿膠6克(烊沖)甘草3克本病發病年齡均為1~2歲的嬰幼兒,故均按嬰幼兒年齡用藥劑量處方。

  【中成藥】

  1.左歸丸  每日2次,每次3克研吞。用于脾虛肝旺。

  2.杞菊地黃丸  每日2次,每次3克研吞。用于肝腎陰虛。

  【簡便方】

  1.龍骨15克(先煎),牡蠣15克(先煎),龜版10克,白芍6克,鉤藤6克(后下),雞血藤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黃芪6克,白術6克,蒼術6克,珍珠母15克(先煎),五味子3克冰煎服,每日1劑。

  【其它療法】

  1.針刺  驚厥時先針人中、百會,強刺激,再刺內關、中沖,刺激輕。上肢可取內關、曲池、合谷;下肢可取承山、太沖;牙關緊閉,可取下關、頰車。

  2.頭皮針  取百會、四神聰

  3.耳針  可取皮質下、神門、心、枕、內分泌等。

  【注意事項】

  1.驚厥發生時,應按驚厥處理要點施治,如頭側向一側,口內放壓舌板在上下齒間,給氧,吸去口腔與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予以鎮驚藥如苯巴比妥鈉肌注,或10%水含氯醛保留灌腸。

  2.止痙后,給予  10%葡萄糖酸鈣加  10%或25%葡萄糖液緩慢靜脈注射。癥狀緩解后,改為口服鈣劑,并補充維生素D.

  3.哺乳母親及嬰兒,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

  注意哺乳母親的飲食,營養豐富全面。嬰兒要及時添加輔助食品。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