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常見病癥――汗證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小兒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為主的病證。汗證有盜汗與自汗之分,夜間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為盜汗;白天安靜狀態下,或稍作活動即汗出較多者為自汗。汗證多見于嬰幼兒和學齡前期兒童,尤其平素體質虛弱者,則更易發生汗證。嬰幼兒睡后頭部微有汗出,以及氣候炎熱,衣被過厚,劇烈活動,乳食過急等導致的汗出,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為病態。汗證為中醫病證,在西醫學常見癥狀“多汗”中有相關記載。

  【病因病理】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為心所主,由陽氣蒸化津液,發泄于腠理而來。故凡陰陽平衡,氣血調暢,營衛調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內斂而不易外泄。反之,若體質虛弱,陰陽失調,氣血受損,營衛不和,腠理疏松,則常汗出較多,形成汗證。此外也可因調護失宜,飲食不調,或胃腸道疾病的影響,均可導致臟腑積熱,熱蒸津液外泄為汗。

  【診斷要點】

  1.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則汗出,醒則汗止者稱盜汗;白天安靜狀態或稍事活動汗出者稱自汗;但頭汗出較多則可稱頭汗。

  3.需除外因傳染病、風濕熱、結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辯證分型】

  1.表虛不固癥狀:全身自汗或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明顯,動則尤甚,面色少華,肢端欠溫,容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肺脾氣虛,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測發為汗證。動則氣耗,故活動后汗出更甚。肺主皮毛,肺氣虛衛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復感冒。舌淡苔白月永細弱,均為表虛不固之象。

  2.營衛不和癥狀:自汗為主,遍體汗出,微寒怕風,時有低熱,精神疲倦,納呆食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證候分析:營衛失和,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無以固斂,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風,或伴低熱。營衛不和,源由正氣不足,病后體虛失調,故見精神疲倦,納呆食少。舌淡紅苔白,脈緩,均為營衛不和之象。

  3.氣陰兩虛癥狀:盜汗為主,也可盜汗、自汗并見,體弱神萎,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干低熱,舌質淡少苦,或見花剝苔(地圖舌),脈細軟。

  證候分析:素體氣陰兩虛,或病后失調所致,氣虛不能斂陰,陰虛生內熱,逼津外泄,故見汗出,且盜汗、自汗并見。氣虛則體弱神萎;陰虛則手足心熱,口干低熱。汗為心之液,汗出耗傷心血,血虛而心煩少寐。舌淡少苦,花剝苔,脈細軟,均為氣陰兩虛之象。

  4.脾胃積熱癥狀:自汗盜汗,面黃形瘦,納呆口臭,腹脹腹痛,大便秘結,或大便臭穢,小便色黃或如米紺泔,時有低熱,睡眠不寧,舌苦黃膩,脈滑稍數。

  證候分析:脾胃積熱,熱蒸津液,故見自汗盜汗。

  脾胃不健,易食滯內停,故納呆口臭,腹脹便秘,大便臭穢。脾胃受損,脾虛失運,飲食化生氣血受礙,故面黃形瘦。宿食不化,清濁不分,小便色如米泔。苔黃膩,脈滑稍數,均為脾胃積熱之象。

  【分型治療】

  1.表虛不固治則:益氣團表。

  主方:玉屏風散加減。

  加減:汗出較多,加浮小麥30克、牡蠣30克(先煎);易感冒者,加太子參10克、白菊花10克;大便干燥,加麻仁6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玉屏風散為益氣團表止汗的要方。方中黃芪補氣固表,為本方之主藥;白術益氣健脾;防風則可走表而祛風邪。玉屏風散可預防感冒,也是其功效之一。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太子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浮小麥30克  牡蠣30克(先煎)龍骨30克(先煎)紅棗5枚  防風10克  甘草6克

  2.營衛不和治則:調和營衛。

  主方:桂枝湯加減。

  加減:汗多不止,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神倦納呆,加黃芪10克、黨參10克;時有低熱,加銀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主方分析:枝枝湯不僅為治感冒之劑,也是調和營衛的要方。方中枝枝溫經通陽,芍藥斂和營,生姜助桂枝和衛,大棗助芍藥以養營,甘草和諸藥。

  處方舉例:

  桂枝6克  芍藥10克  紅棗5枚  生姜2片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黃芪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6克

  3.氣陰兩虛治則:益氣養陰。

  主方:生脈散加減。

  加減:神萎體弱,加黃芪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心煩低熱,手足心熱,加泰艽10克、生地10克;睡眠不寧,加合歡皮10克、棗仁10克;口渴欲飲,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

  主方分析:生脈散為益氣生津之要方。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麥冬養陰清熱,五味子斂汗生津。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太子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生地10克  牡蠣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麥冬10克  浮小麥30克  甘草6克

  4.脾胃積熱治則:清熱瀉脾。

  主方:瀉黃敬加減。

  加減:尿少,苔黃膩,加滑石10克(包煎)、車前草15克;汗漬色黃,加佩蘭10克、茵陳10克;納呆口臭,加萊菔子10克、連翹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泄脾胃積熱之要方。方中石膏、山桅清泄脾胃積熱,防風疏散伙熱,董香化濕和中,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藿香10克  佩蘭10克  生石膏30克  山梔10克  防風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牡蠣10克(先煎)連翹10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清身仗沖劑  每日3次,每次1包沖服。適用于氣陰兩虛。

  2.龍牡壯骨沖劑  每日2次,每次1包沖服。

  用于各類汗證,對有佝僂病患兒更合適。

  3.黃芪止汗沖劑  每日2次,每次1包沖服。

  適用于營衛不和。

  【簡便方】

  1.碧桃干10克,糯稻根15克,紅棗10枚,水煎服。用于各類汗證。

  2.浮小麥、麻黃根各15克,鳳凰衣10克,水煎服。用于各類汗證。

  3.五倍子粉適量,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敷臍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盜汗。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患兒宜多曬太陽,戶外活動,增強體質。

  2.積極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并注意病后調理。

  3.患兒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與干燥。汗后避免直接吹風,慎用辛散藥物。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