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治療:
1.治療原則 結合臨床根據辨證后的屬型擬定以下各種治療原則,寒濕瀉者,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濕熱瀉者,治宜清熱利濕,調中止瀉;傷食瀉者,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瀉;脾虛瀉者,治宜健脾益氣,溫陽止瀉;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常用穴位 腹、臍、七節骨、龜尾、脾土、大腸、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療法:患兒取仰臥位(可以家長抱在懷里,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坐于患兒右側,用一手在患兒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輕,要有定向(即始終是順時針方向的摩動);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機結合,反復循環進行,約8~10分鐘。繼以上體位,醫生用食、中、環三指分別安置于臍,左右天樞穴作三指揉,約l~2分鐘。繼而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100次,推大腸100次。最后再按揉雙側足三里穴1~2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同樣可以家長抱在懷里,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先揉龜尾300次,再推上七節300次。
(2)隨證加減:
寒濕瀉:加揉外勞宮100次,推上三關300次,再補脾經 100次。
濕熱瀉:加清牌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清小腸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
傷食瀉:加補牌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推三關300次;按揉脾胃俞穴各1分鐘。
脾腎陽虛瀉:加補牌經300次,補腎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按揉腎俞穴1分鐘,橫擦八?s穴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推拿雖可醫治嬰兒腹瀉,但僅局限于胃腸消化功能紊亂而致的腹瀉和單純的輪狀病毒性腹瀉,無明顯脫水和酸中毒的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