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小兒腦病后遺癥的針灸療法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四神聰、風池、角孫、水溝。

  配穴:肩?k、曲池、外關、合谷、后溪、環跳、陽關(腰)、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絕骨。

  失語、流涎加啞門、廉泉、通里;牙關不利加頰車、下關;小便淋澀不盡加關元、中極、三陰交;眼瞼麻痹加陽白、魚腰、攢竹。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但四神聰必取,配穴加3~4穴。操作時要求單手快速進針至皮下,然后持針向下捻進,持續捻轉5分鐘。6歲以內有針感后捻轉數次即出針。7歲以上留針2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要求保持良好的針感,以加強療效。隔日1次,15次為療程,療程間隔5天。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四神針、智三針配穴:好動難靜屬陽證者加太沖、合谷、內關、勞宮、涌泉;喜靜少動屬陰證者,加痖門、通里;運動障礙加曲池、肩Yu、外關、環跳、陽陵泉、懸鐘;久病體弱,加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

  四神針位置:位于百會穴前后左右旁開1.5寸,共四針。

  智三針位置:即神庭穴一針,左右本神穴各一針,共三針。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據癥而加。用30號1.5寸不銹鋼毫,頭部平刺進針1寸左右,四肢直刺進針至常規深度,得氣后留針30分鐘,間隔10分鐘捻轉行針1次,平補平瀉,陰陽偏勝者,隨癥施用補瀉手法。前20天每日針刺1次,以后隔日1次,全療程四個月。

  體針(之三)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腎俞、三陰交、脾俞、中脘、氣海、絕骨、命門;2、四透。

  配穴:手足拘攣加太沖、合谷;肢體癱瘓加足三里,陽陵泉透陰陵泉,曲池透少海、外關;癡呆加心俞、通里、神門、豐隆;失語加痖門、廉泉;耳聾加聽宮、耳門;目盲加睛明、陽白、四白;吞咽困難加天突、人迎、風府;流涎加地倉、頰車、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頂、后頂穴及左右絡卻穴,四穴均針刺沿皮透向百會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選1組,2組交替輪用。在進針時,要求做到穩、準、輕、快。進針后,則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運用手法。先求得氣,當出現沉、澀、緊等手感時,予以徐疾補瀉手法,根據患兒配合情況,留針2~10分鐘。每組穴位,全部選用。再結合具體癥情,選加辨證穴。

  配穴,其中太沖、合谷兩穴均宜用瀉法,緊提慢按,反復運針2分鐘,留針10分鐘。再用緊按慢提之補法,反復運針2分鐘,留針10分鐘。余穴用補中瀉之法,即先進針至天部(淺部1/3處),緊按慢提數下,得氣后插至地部(即應針的深度),旋以緊提慢按之法數次,留針15~20分鐘,其間按上法運針3次。精明穴宜緩緩進針,深度達1寸左右。

  上述諸法宜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間隔2~3日后,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判別標準

  近愈:智力、語言,肢體活動功能等基本恢復正常。

  有效:智力稍差,語言斷續或口齒欠清,肢體活動功能顯著改善。    無效:智力低下,肢體活動功能僅部分或未見恢復,余癥改善均不明顯。

  頭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運動區上、中、下區;2、語言一、二、三區;3、精神情感區。

  配穴:啞門、百會、神庭。

  精神情感區位置:在血管舒縮區和胸腔區之間,平行于前后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厘米,進針至胸腔區的上點。

  (二)治法

  本法以穴位注射頭針穴為主。

  藥液: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臨用時將上藥各1支混合。

  主穴據癥選取:癱瘓取第1組,語言障礙取第2組,智力低下取第3組。采用穴位注射之法:以5號齒科針頭沿皮下刺入,進針約4厘米,然后邊推藥邊緩慢退出注射針頭。每穴注藥1毫升,拔出針頭后局部按壓20分鐘,防止出血,并在6小時后熱敷,以促進藥液吸收。配穴酌加,以針剌法,進針至得氣后運針1~2分鐘即去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天。120次為一總療程,病情嚴重者要求治療二、三個總療程。

  頭針(之二)

  本法除按大腦皮層機能定位選區外,還選不產生定位癥狀的皮層受損區。

  (一)取穴:

  主穴:顳3針、額5針、運動前區。

  顳3針位置:翼點(眼外眥向后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處)至頂骨結節連線。第1針:自頂骨結節下緣前方約1厘米處向后刺3厘米;第2針:耳尖上約1.5厘米處向后刺3厘米;第3針:耳尖下2厘米再向后2厘米處向后刺3厘米。以上3針皆與水平線成15~70°角。作用:增強感受性語言和記憶的儲存。

  額5針位置:距發際上2厘米,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志之間,由前向后共刺5針,每針刺3厘米長。作用:主治精神障礙,智力減弱。

  運動前區位置:位于運動前區3~4厘米的三角地區,可扎3針,中間1針系自運動區上點向前4厘米處進針,再向后扎3厘米處,左右間距約1.5厘米,各扎1針。作用:主治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號1.5寸毫針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狀肌腱膜下,不捻轉,不強刺激,留針90分鐘至120分鐘,留針時間要求患者自由活動。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后,繼續下一療程。

  電針

  (一)取穴

  主穴:百會、前頂。

  配穴:分2組。、1、髀關、足三里、陽陵泉、然谷、懸中、復溜;2、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第一療程加第1組配穴,第2療程加第2組配穴。進針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用連續波,頻率3~5次/秒,剌激量以患者可耐受為度,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同時進行康復訓練,每日5~6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于治腦癱術后下肢肌力下降患兒。

  療效判別標準:

  優:仰臥直腿抬高可持久10秒,分腿 >60度,屈踝關節90度,俯臥挺腿持久5秒,可自行站立及蹲位起立;良:仰臥直腿抬高持久5秒;分腿在40~60度,屈踝關節70~90度,俯臥挺腿僅可后挺離床,可扶持站立,可扶物蹲下,但不能起立;一般:仰臥直腿抬高僅離床,分腿20~40度,屈踝關節50~70度,由人扶持站立,扶物不能蹲下;不理想;以上要求達不到。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