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證候:反復(fù)感冒,惡寒怕熱,不耐寒涼,汗多不溫,肌肉松弛;或伴有低熱,咽紅、乳蛾不消;或肺炎喘嗽后久不康復(fù);舌淡紅,苔薄白,或花剝,脈浮數(shù)無力,指紋紫。
辨證本證多見于肺氣虛弱、衛(wèi)陽不足小兒,或在首次感冒后治療不當,或服解表發(fā)汗藥過劑,汗出過多,余毒未盡,肌腠空虛,絡(luò)脈失和,外邪極易再次乘虛而入。其衛(wèi)陽不足,營陰外泄,故汗出多而不溫;邪毒留戀故常見咽紅、乳蛾不消,或肺炎喘嗽久不康復(fù)等。
本證以汗出多而不溫為主要特征。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扶正固表。
主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金匱要略》)
常用藥:炙黃芪、桂枝、白芍、白術(shù)、甘草、大棗。
汗多,加煅龍骨、煅牡蠣、癟桃干固表止汗;兼有咳嗽者,可加百部、杏仁、款冬花、紫菀宣肺止咳;身熱未清,加青蒿、連翹、銀柴胡清宣肺熱;咽紅、乳蛾未消,加玄參、夏枯草、浙貝母利咽化痰消腫;咽腫便秘,加瓜蔞仁、枳殼、生大黃化痰解毒通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