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先天稟賦不足,產時或產后損傷,或后天護養不當,病后失養,憂思驚恐過度等為主要發病原因。
本病病位涉及心肝脾腎,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陰虛為本,陽亢、痰濁、瘀血為標。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正常,有賴于人體陰陽平衡。而人的行為變化,又常呈陰靜陽躁,動靜平衡必須陰平陽秘才能維持。因此,陰陽平衡失調為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
小兒稚陰稚陽,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于調護,稍有感觸,即易陰陽偏頗,陰虛陽亢,陽動無制。心主血藏神,心陰不足,則心火有余,而現心神不寧,多動不安;肝體陰而用陽,其志怒,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致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沖動執拗;脾為至陰之臟,性靜,脾失濡養,則靜謐不足,興趣多變,言語冒失,心思不定,不能自控;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不足,腦海不充則神志不聰而善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