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妊娠期間以小腹疼痛為主癥者,稱為妊娠腹痛。
又稱“胞阻”。本病指妊娠期間由于胞脈失養或阻滯引起的腹痛,可發生于妊娠早期(妊娠12周末以前)、妊娠中期(妊娠13~27周末)和妊娠晚期(妊娠28周及其后)。本病治療得當預后良好,如果耽誤治療,腹痛增劇,甚或引起流產或早產。本病屬妊娠病。
【病因病理】
1.氣血虛弱素體氣血虛弱,孕后血聚養胎,氣血更弱,胞脈失養而致。
2.陽氣虛寒素體陽虛,孕后陽氣更虛,胞脈失于溫養,氣血運行無力,滯而腹痛。
3.肝郁氣滯素性憂郁,懷孕后抑郁不解,肝失疏泄汽血失和,胞脈阻滯而致腹痛。
【診斷要點】
1.根據妊娠后發生小腹疼痛為主癥,是由胞脈失養或阻滯而引起的腹痛,是與妊娠有關的病證淇腹痛特點是腹軟而不拒按,無陰道流血癥狀。
2.與宮外孕、流產、卵巢囊腫扭轉、急性闌尾炎等所致腹痛進行鑒別。
宮外孕:有停經后陰道不規則流血史,其腹痛常拒按,如果輸卵管妊娠破裂,有內臟撕裂痛,伴疼痛性休克,內出血多時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查血β-HCG和B超可輔助診斷。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結血液,提示內出血存在。
流產:早孕流產之腹痛,伴腰酸和陰道流血,可作B超和查妊娠試驗,了解胎兒情況。
卵巢囊腫扭轉:其腹痛一側下腹部陣發性絞痛,婦檢和B超提示一側附件有囊腫存在,其扭轉部位有壓痛,子宮內無孕囊存在,無停經史。尿妊娠試驗陰性。
急性闌尾炎:有發熱和轉移性腹痛,右下腹麥氏點有明顯壓痛和反跳痛。無停經史,尿妊娠試驗陰性,血常規檢查提示白細胞明顯升高上超檢查提示子宮內無孕囊存在,闌尾區有炎癥表現。
【辯證分型】
1.氣血虛弱孕后小腹隱痛、頭昏目花,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而滑。
2.陽氣虛寒孕后小腹冷痛或綿綿隱痛,畏寒喜暖,面色皖白,大便溏薄。苔薄白,去談,脈細沉而滑。
3.肝郁氣滯孕后小腹脹痛,胸脅悶脹,急躁易怒。苔薄,脈弦滑。
【分型治療】
1.氣血虛弱治法質氣養血止痛。
方藥:八珍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
黨參12克黃芪12克白術10克茯苓9克當歸9克大白芍15克菟絲子12克制首烏10克川??子10克阿膠9克(烊沖)
2.陽氣虛寒治法:溫陽暖宮止痛。
方藥:膠艾四物湯加減。
阿膠9克(烊沖)艾葉6克當歸9克熟地10克大白芍15克補骨脂10克杜仲10克炮姜9克菟絲子12克
3.肝郁氣滯治法:疏肝解郁止痛。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6克當歸9克白芍12克白術10克黃芩9克蘇梗9克川楝子10克熟地10克佛手片9克杜仲10克川斷10克
【中成藥】
1.補中益氣九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中氣虛弱者。
2.大全大補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氣血虛弱者。
3.逍遙丸(或越鞠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用于肝氣郁結者。
4.艾附暖宮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陽氣虛寒者。
【簡便方】
1.當歸9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用于氣血虛弱者。
2.川楝子12克、延胡索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用于氣滯腹痛。
3.炒白芍15克、炙甘草6克、阿膠6克(烊沖),煎服。用于血虛腹痛。如兼寒證,下腹冷痛喜暖者,加文葉9克,煎服。
【注意事項】
1.有妊娠腹痛者,首先要排除流產、宮外孕、妊娠合并卵巢囊腫扭轉、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以免延誤病情,影響母子安危。
2.根據妊娠病的治療原則是治病與安胎并舉,故對妊娠腹痛的治療,也應采用止痛與安胎并舉,不可妄用戟伐胎兒的止痛藥,如紅花、三棱、枳實等。
3.妊娠腹痛治療后腹痛不減輕者,應引起重視,慎防發展為流產,需作必要的檢查,同時增加安胎藥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