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新產后以小腹疼痛為主癥者,稱為“產后腹痛”。
引起腹痛的原因有產后子宮收縮痛、感受風寒腹痛、傷食腹痛及產褥感染腹痛等。本節主要討論新產后胞宮收縮痛,相當于西醫的產后宮縮痛。中藥治療預后較好。《金匱要略》和《女科經綸》)等文獻記載,由血瘀引起的產后腹痛,又稱“兒枕痛”。
【病因病理】
產后腹痛的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遲滯而痛,有虛實之分。虛者以血虛多見,由于產后失血,沖任空虛,胞宮失養,氣血運行無力,而使血流運行遲緩,滯而腹痛;實者以血瘀為主,可因肝郁氣滯或受寒而致瘀血停滯胞宮,不通則痛。
【診斷要點】
1.根據新產后下腹部陣發性收縮痛,不伴發熱。在腹痛時下腹部可們及隆起的質地較硬的收縮狀態的子宮。
2.與產褥感染引起的腹痛鑒別,感染腹痛者伴發熱,惡露醬紅色,伴穢臭氣味,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
【辯證分型】
1.血虛產后小腹隱痛、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暈目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黃,大便干結。苔薄,舌淡紅,脈細弱。
2.血瘀產后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得熱痛減,惡露色黯,量少不暢或狹小血塊,面色青白,四肢不暖。苔薄白滑,脈弦緊。
【分型治療】
1.血虛治法:養血益氣止痛。
方藥:腸寧湯加減。
當歸9克熟地12克阿膠12克(烊沖)黨參15克淮山藥12克肉蓯蓉9克續斷10克雞血藤12克補骨脂10克艾葉6克加減:大便干燥者,加麥冬9克;大便溏薄,形寒冷痛者,加炮姜6克、木香9克、肉桂3克(后下),去肉蓯蓉。
2.血瘀治法:祛瘀散寒止痛。
方藥:生化湯加味。
當歸9克川芎9克炮姜6克桃仁9克炙甘草3克益母草30克生蒲黃12克(包煎)加減:下腹脹痛者,加枳殼9克、木香9克、烏藥9克;體虛無力者,加黨參15克。
【中成藥】
1.十全大補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氣血虛弱之產后腹痛。
2.補中益氣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中氣不足之產后腹痛。
3.益母草膏(或沖劑)每日3次,每次2匙(或沖劑2包)。用于血瘀之產后腹痛。
4.延胡顆粒沖劑每日3次,每次2包,沖服。
用于止痛。
5.艾附暖宮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血虛宮寒產后腹痛。
【簡便方】
1.紅糖50克、生姜9克,煎服。用于官寒瘀滯之產后腹痛。
2.益母草30克、艾葉9克,煎服。用于官寒瘀滯腹痛。若體虛加黨參12克共煎。
3.黃芪30克、生蒲黃15克(包煎),煎服。用于氣虛有瘀之產后腹痛。
4.當歸9克、大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煎服。
【注意事項】
1.新產后腹痛是產后的自然現象,因為胎兒、胎盤娩出后,空虛增大的子宮,通過逐漸縮復而恢復至妊娠前大小,子宮縮復時宮內血流暫時阻止,可出現腹痛,但這種腹痛較輕,可以耐受,不需治療。如果腹痛較劇可按中醫辨證治療。
2.臨產時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寒而致腹痛。
3.臨產及產后要預防出血而致的產后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