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每逢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以發熱為主證,經凈后發熱自然退凈或稍退者,稱為“經行發熱”。以育齡期婦女多見。常伴發于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疾病。本病屬中醫經行前后諸證范圍。
【病因病理】
1.氣虛 稟賦氣弱,經行時氣隨血耗,營衛失調而致發熱。
2.陰虛 素體陰虛,經行時經血下行,營陰更虛,以致陰虛生內熱,經期發熱。
3.血熱 陽盛體質,又嗜食辛熱谷物,或肝郁化火,經行時沖脈之氣旺盛,氣火相迫,經行發熱。
4.瘀熱 原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或慢性盆腔炎病史,宿瘀滯留胞中,積瘀化熱,經行之際,血海充盈,瘀熱郁結,氣血營衛失調而致經行發熱。
【診斷要點】
1.根據發熱多發生于經前、經行時,而在經后發熱自然消退進行診斷。
2.常伴發于有慢性盆腔炎或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患者。
3.若經行外感發熱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偶然經期發熱者不能診斷為本病。
【辯證分型】
1.氣虛 經行低熱持續,動則汗出,懶言少語,面色?s白,經行量多,色淡質清稀。苔薄,舌淡,脈細緩而數。
2.陰虛 經期午后潮熱,兩顴紅赤,五心煩熱,煩躁少眠。舌紅干,脈細數。
3.血熱 經前或經行發熱,口干喜飲,溲赤便秘,心煩易怒,經量增多,色鮮紅。苔薄黃,舌質紅,脈弦數。
4.瘀熱 經前或經行發熱,經量多而有血塊,或量少而不暢,經色紫暗,下腹脹痛拒按。苔薄,舌紫或有瘀點,脈澀而數。
【分型治療】
1.氣虛治法:補中益氣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15克 白術10克 陳皮6克 升麻9克柴胡6克 當歸9克 仙鶴草30克 黨參12克炙甘草3克 炒白芍10克 防風9克加減:發熱形寒,營衛不和者,加桂枝6克、大紅棗10枚,去黨參、升麻;經行量多色談者,加荊芥炭9克、旱蓮草15克、生地炭15克、阿膠9克(烊沖)。
2.陰虛治法:滋陰養血清熱。
方藥。青蒿鱉甲湯加減。
青蒿10克 炙鱉甲12克(先煎)生地12克肥知母9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10克 銀柴胡9克 玄參12克 麥冬10克 泰艽10克 白薇10克 生甘草3克加減:低熱口干,汗出熱不退者,為氣陰兩虛,加黨參12克、五味子9克、沙參12克、金銀花9克,去黃芪、鱉甲、玄參;煩躁失眠者,加黃芩9克、山梔9克、夜交藤15克、柏子仁9克,或炒棗仁9克。
3.血熱治法: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清經散加減。
丹皮12克 地骨皮12克 生白芍10克 熟地10克 青蒿9克 黃柏9克 茯苓10克 荊芥穗9克 麥冬9克 旱蓮草15克 生地榆12克黃芩9克 當歸9克加減:經行腹脹腹痛拒按者,加紅藤12克、敗醬草12克、生蒲黃12克(包煎),去旱蓮草、地偷;尿赤者,加六一散9克(包煎)、知母10克;大便秘結者,加全瓜簍10克(切)、桃仁6克。
4.瘀熱治法:活血化瘀除熱。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桃仁9克 紅花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赤芍10克 熟地10克 川諫子10克 延胡索10克 紅藤15克 敗醬草12克 丹皮10克加減:瘀熱重者,加蒲公英30克、金銀花9克。
發熱無汗者,加薄荷5克(后下);瘀熱便結者,加生大黃6克(后下);腹痛甚者,加炙乳沒各6克,延胡索改為20克。
【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氣虛發熱者。
2.生脈飲 每日2次,每次2克,口服。用于氣陰兩虛,陰虛發熱者。
3.金剛藤糖漿 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口服。用于血熱或濕熱發熱者。
4.甘露消毒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濕熱者,低熱起伏不退者。
5.七味新消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血熱者。
6.血腑逐瘀湯 每日2次,每次20毫升,口服。用于血瘀者。
【簡便方】
1.黃芪30克、金銀花10克,水煎服。用于氣虛者。
2.生大黃3克(后下)、黃柏9克、丹參12克、胡黃連9克,水煎服。用于血熱便秘者。
3.紅藤15克、桃仁9克、丹皮10克、丹參12克、香附10克、敗醬草15克,水煎服。用于瘀熱者。
4.生大黃3克(后下)、牡丹皮10克、桃仁9克、敗醬草15克,水煎
【注意事項】
1.經行發熱中藥治療預后較好,如伴慢性盆腔炎或子宮內膜異位者,經后需繼續治療,方能徹底治愈。
2.經行發熱由氣虛或陰虛引起的,總由患者體質虛弱,經行臟腑氣血或陰虛生內熱所致,故經后應繼續調養,并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促進機體對經行期氣血變化的適應性,可以防止經行發熱。
3.經行發熱一般經后自然逐漸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復發病,甚至經后熱度反而升高者,應根據其臨床表現,作必要的檢查,明確發熱原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