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經間期出血多由陰虛血熱,或肝郁化火,濕熱留滯,血海不寧所致。以氤氳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現子宮少量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排卵期出血病。
[診斷依據]
1.多見于育齡婦女,尤多見于產后或流產后。
2.周期性經間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現為白帶挾血,伴輕微腰腹痛。
3.月經周期正常,婦科檢查無特殊異常。百分百考試網搜集整理
4.基礎體溫測定顯示,低高溫相交替時出現少量陰道出血。
[鑒別診斷]
1.月經過少:一般周期正常,僅行經期月經量少。
2.崩漏病9:經期紊亂,出血量多或淋漓不盡。
3.月經先期:月經周期提前且非兩次月經之間,經量正常或較多。
[辨證論治]
1.腎陰虛證:經間期陰道出血,量少色紅,無血塊,伴有腰酸,五心煩熱,夜寐不安,尿黃便結,舌質紅,脈細數。滋陰止血。
2.腎陽虛證:經間期陰道出血,量少色淡紅,無血塊,腰膝軟冷,尿頻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潤,脈沉弱。溫陽止血。
3.胞宮濕熱證:經間期陰道出血,量少色暗紅質稠,或白帶挾血,小腹腰骶痛,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利濕。
4.肝郁氣滯證:經間期陰道出血,量少色紫紅而稠粘,苔薄黃,脈弦。疏肝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