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經間期出血西醫稱之為排卵期出血,屬于功能性子宮出血的一種類型,本病在育齡期的婦女中較為常見,也可見于年輕尚未婚育女性。月經規則者,多發生在月經周期的第13~16天。出血量一般不多,一些人沒有明顯的異常感覺,血色多淡紅,一般無須特殊治療。出血量多、天數延長者應及時治療。
經間期處于卵巢排卵期,中醫稱之為“氤氳期”、“的候”、“真機”。凡在兩次月經之間,氤氳樂育之時出血,持續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經量,并有周期性者,稱為“經間期出血”。
中醫認為:月經排凈以后,血海空虛,沖任衰少,經氣逐漸蓄積,由空虛漸充盛。至兩次月經之間,為由虛至盛之轉折,陰精充實,功能加強,陽氣內動而出現氤氳動情之期。若體內陰陽調節功能正常者,自可適應此種變化,無特殊證候。若腎陰不足,受此陽氣之沖擊,陰絡易傷而血溢,出現少量陰道出血;或濕熱內蘊,此際可使熱與陽氣動血,因而出血;又或宿有瘀血內留,此時亦可瘀為陽動易出血。其主要機理,可認為是由于氤氳期元精充實,陽氣內動,加以腎陰不足、濕熱內蘊或瘀血內留等因素動血,便可引致陰道出血。《女科準繩》指出:“萬物化生,必有樂育之時……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姻紜之候,于一時晨間……此的候也……順而施之則成胎矣。”
西醫認為:本病與患者的體質、遺傳、使用某些藥物、環境、食物等均有一定的聯系。排卵期是指卵泡發育成熟正在排出的時期,此時雌激素水平也隨之升高到一個高峰,卵泡破裂排出后,雌激素水平暫時下降,一般幅度不是太大,子宮內膜受其影響,部分出現剝脫,發生撤退性出血。經間期子宮內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轉化,而在分泌期,子宮內膜是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二者還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當孕激素分泌不足時,也會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運轉而引起子宮出血。此外,應用性激素時方法不當,如時用時停、量忽多忽少,會干擾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正常水平,引起撤退性出血。基礎體溫示低高溫相交替時出血者,可作為本病診斷依據。
若出血量少,病情可自動緩解,無需治療;出血較多時,往往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諸多不便,還可造成心理上的不悅或情感上的壓力,癥狀較重者,則可影響正常的排卵和月經周期,甚至可發展為“崩漏”,致出血不止。
本病須與月經先期鑒別,月經先期多不在經間期,經量正常或量多;經間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礎體溫高溫相之前出血。另本病亦須與赤白帶鑒別,經間期出血有周期性,后者無周期性。
對于經間期出血的治療,西醫治療本病主要以止血、調節內分泌激素為主。但是,激素類藥物副作用較大,應在大夫的指導下服用,服用不當、錯服或漏服往往會加重病情,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運用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較好的效果,不存在西藥的副作用。本病雖以腎陰虛證候為主,但仍然要根據形、氣、色、脈以及出血的色、質進行分析。在治療上,滋養腎陰為主法,分別辨證處理:
1.腎陰虧虛,見經間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紅,無血塊,腹不痛,頭昏腰疾,夜寐不熟,便艱,尿黃,舌紅,脈細弦略數。可用滋陰止血法,方用兩地湯合二至丸。
2.濕熱內蘊,見經間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紅質黏膩,無血塊,或如白帶、赤帶,神疲乏力,胸悶煩躁,納食較差,小便短赤,平時帶下多,質黏膩,舌苦黃白膩,脈細弦。可用清利濕熱法,方用清肝止淋湯加減。
3.氣滯血瘀,見經間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血塊,少腹兩側脹痛或刺痛,胸悶煩躁,舌有紫點,脈細弦。可用行氣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湯。
4.脾氣虧虛,見經間期出血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腹脹,舌淡,苔薄,脈緩弱。可用健脾益氣止血法,方用歸脾湯加減。
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本病越來越多見。臨床上較典型單純證型的病例比較少見,往往以腎陰虛兼雜其他證型多見,故治療上各證型的遣方用藥必須充分考慮,仔細辨證,加減用藥,方能藥到病除。在辨證的基礎上,可酌加補腎陰、止血、收斂固攝藥,如黃精、炒地榆、茜草、阿膠、何首烏、煅龍骨、煅牡蠣、旱蓮草、三七、仙鶴草、烏賊骨、白茅根、生甘草等,才能收到比較明顯的效果。同時也要注意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如丹參之屬,血活瘀才能去,氣機順暢,陰陽調和,本病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療。
此外,人體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高低,有時受精神因素的影響,故經間期子宮出血患者應避免精神刺激、避免大怒、避免勞累、避免過于緊張,患者飲食當以素淡為主,避免辛辣、酒類、冷食等有刺激的食品。此外,經間期子宮出血量雖少,但子宮內膜有部分剝脫面,一旦細菌、衣原體等入侵,足可引發子宮內膜乃至附件、盆腔感染,故此期間應保持外陰清潔,出血期間要禁止性生活,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