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行前后大便泄瀉,或五更泄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月經量少,經色淡,質清稀。舌淡,苔白,脈沉遲。
證候分析:素腎陽虛衰,命火不足,經行氣血下注沖任,腎陽虛益甚,火不暖土,水濕不運,下注大腸,是以經行泄瀉,五更之時,陰寒較盛,陽氣更虛,故天亮前泄瀉;腎虛外府失榮,故腰膝酸軟;髓海失養,則頭暈耳鳴;陽虛經脈失于溫煦,則畏寒肢冷;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臟腑,血失溫化,故月經量少,色淡而質清稀。舌淡苔白,脈沉遲,均為腎陽虛衰之候。
治法:溫腎健脾,除濕止瀉。
方藥:健固湯(《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證治準繩》)。
人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巴戟天
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棗。
方中巴戟天、補骨脂溫腎助陽;吳茱萸溫中和胃;人參、白術健脾益氣止瀉;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肉豆蔻、五味子固澀止瀉;生姜、大棗健脾和胃。全方使腎氣得固、脾氣健運,濕濁乃化,泄瀉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