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20 共2頁
林則徐紀念館A區講解詞
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參觀林則徐紀念館。這里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它的前身是林則徐祠堂,林文忠公祠,文忠是咸豐賜給他的謚號,是在林則徐逝世后55年,1905年由他的門生和鄉人為了祭祀他而修建的。1982年元旦,經過重新修復,辟為林則徐紀念館。 (手指左右兩邊執事牌)在這條過道兩旁分列林則徐為官執事牌20面,上面記載了他為官30多年,歷官14省的要職和褒封。
正面這道門為儀門廳,儀門是明清官府的第二重正門。現在看到的是御碑亭,亭為正方行重檐九脊頂,體現林則徐的一生剛正不阿,亭內立三塊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隱寓林則徐一生品重柱石。
中間為圣旨碑,是咸豐皇帝得知林則徐病逝后慰問其家屬的,在碑里陳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封林則徐為太子太保,第二件是為林則徐平反恢復名譽,表明皇帝英明對林則徐的過往不再追究;第三件是照顧其家人,安排其兒子官職(由吏部帶領引見候朕施恩)。圣旨是由協辦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徐甫書寫的。
左邊是御制碑文,在碑文中記載了皇帝對林則徐的評價,對林則徐的一生為國愛民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碑文中也指出了林則徐有過,從“雖圖夷務于粵洋,機宜未協”可以看出皇帝以為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了鴉片戰爭,給林則徐留下了一條小尾巴。右邊為御賜祭文,皇上為了安撫其家人,特意諭旨,這又對林則徐的功績給予了肯定。它由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陳寶琛書寫,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可以說是非常榮耀的事。
這樣三碑并立的御碑亭在全國是非常罕見的,而且能夠完好無損的保留下來,更是非常珍貴的。這里為“樹德堂”,是祠堂的正廳,以前是祭祀和慶典的重要活動場所。中間端坐林則徐的塑像(他眉頭緊鎖,一臉憂容),上面高懸的“福壽”及“功資柱石”匾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聞廣東抗英初捷時書賜給林則徐的。把林則徐比做國家的棟梁,足見他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花廳部分,這里分南北花廳,中間隔著一道花墻,庭院小巧玲瓏,有假山、魚池和各種花草樹木,是福州典型的花廳園林建筑。(指曲尺樓)這里是當時林家后裔讀書的地方。
(過八角門)2008年5月,我們紀念館進行了擴建工程,原來占地面積是3500平方米,現在擴建到8500多平方米,在保留原有文物建筑的同時,主要是擴建了展廳,以更全面地展示林則徐精神。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林則徐生平,共有5個展區,詳盡的展示了林則徐不平凡的一生。首先我們來到的是第一個展區,這里對林則徐一生作了高度概括,(手指“前言”),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中華民族英雄和世界禁毒先驅;他也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為官30多年,歷官14省,統兵40萬。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林則徐的畫像,畫像兩旁掛有林則徐的一幅名聯:“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當時林則徐與至交好友鄧廷楨流放伊犁,皇帝先賜環鄧廷楨回北京,鄧廷楨即將啟程之時,林則徐做了這一首詩贈與鄧廷楨,這就是其中的一聯。林則徐堅信自己與鄧廷楨所進行的禁煙抗英事業是正義的,把功過是非付諸于歷史的論斷。那么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兩個白頭老人來到這里休戚相關、禍福與共。這段禁煙抗英歷史的是非曲直,相信歷史自有公正的評定。(休戚:喜樂和憂慮,福和禍。青史:歷史,因為古時在竹簡上記事。)下面就讓我們跟著時間的線索,走進林則徐的一生中去。
在這個展廳里主要介紹了林則徐在為官前的勵志歲月。
(指1884年法國報紙上的福州城一隅圖)林則徐的故鄉就是我們的有福之州---福州,福州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歷代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這里人杰地靈,走出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巨人——林則徐。
(指福州鼓山涌喝水巖照片)這就是福州著名的風景區——鼓山,從古至今,許多名人墨客在山上留下582段的摩崖題刻,堪稱天然“碑林”。于此可見,福州文化底蘊的深厚。 (指臺江碼頭圖片)由于福州瀕臨臺灣海峽,又是閩江入海的必經之處,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因此福州自古以來商業就非常繁華,如今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對外開放的主要城市之一。
林則徐的先祖原是福建莆田人,是九牧林的一支,后來搬遷到福清,在五世祖林學弢這一代又搬遷到侯官(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市),1785年8月30號,林則徐出生在福州左營司北院后的租屋(指林家支祠照片),一個清貧的下層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林賓日在《析產鬮書》中曾寫到:“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因此他父親靠私塾教書維持生計,母親和他的姐妹靠做紙花和女工貼補家用。林賓日飽讀詩書,希望自己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但卻在考場上連年失意,此后他就一面以教書為業維持生計;一面用全部的精力來培養兒子,這張是林賓日畫的飼鶴圖(指飼鶴圖),因為鶴是廉潔高尚的象征,因此林賓日非常喜歡鶴,在家中養鶴,陶冶情操。林則徐受到父親的影響,而后也繪制了兩幅飼鶴圖,他常將這三幅圖帶在身邊,遍求名人題詠。林則徐從小就非常聰明,可謂是神童,10歲時已經不同于死記硬背的書呆子,開始寫詩做對,在少年時寫下對聯“地小樓臺無處起,案馀燈火有天知”, 抒發了他遠大的抱負。意思是說雖然我現在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居住,但是我今天的苦讀,學到本領,將來一定會報效祖國。12歲時林則徐活潑可愛,眉清目秀被擇優錄取為孔廟佾(yi)生(指孔廟照片)。
(指文物《先妣事略》)林則徐一生剛正不阿,高風亮節都與他在幼年時受母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林則徐在懷念母親的文章《先妣事略》中,寫的全部是懷念母親的勤勞與仁慈。在“家無立錐”的環境中,母親長年累月帶領女兒制作紙花。林則徐在36歲時任浙江省杭嘉湖道,曾派人到福州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父親年事已高不愿遠行,已經63歲的母親到了浙江,完全可以盡情享樂,頤養天年,然而她“珍食必卻,美衣弗御”(指文物中重點句,意思是不愿鋪張浪費),林則徐還寫到:自己看到母親通宵工作時,不忍心要幫助母親,而母親嚴肅的教導他說:“男兒務以為大者遠者,豈以瑣瑣為孝焉?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這種仁慈克己的情操,以母愛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林則徐為官時的廉潔,產生了重大影響 。
這副是林則徐書寫的對聯:“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老師和朋友能夠來到只容膝蓋大的地方學習,告誡兒孫要讀與身體一樣高的書,要做到博學多才。
林則徐除了父親母親對他的影響之外,另外一位就是他父親的好友,林雨化老先生。林雨化,字希五,一生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因為揭發福建按察使貪贓枉法而遭迫害,被發配新疆,這就是當時林則徐參加悲壯離別時的一幅感人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與在多年后,林則徐發配到新疆,形成了鮮明對照(指林雨化發配新疆創作畫)
林則徐14歲時以一篇《仁親以為寶》的文章考中秀才。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君臣之合本人為,自古原無獨私之國”等觀點,突破了“君權天授、家天下”的傳統觀念。這是他忠于國家、重于民本、事親至孝的思想雛形。考中秀才之后,他就進入當時福建的最高學府鰲峰書院讀書,這里是林則徐學習交友的重要場所(指鰲峰書院照片)。當時書院的山長鄭光策(指鄭光策圖片),進士出身,熱心教育,不畏權貴,而又思想活躍。林則徐在書院7年里,深受鄭光策“經世致用”的思想影響,他一生中很多方面的實踐活動與成就,都與“經世致用”思想有直接關系。在這段時間里林則徐還廣泛閱讀了儒、道、佛、法、以及醫學等方面的著作。同時,還向翰林院編修林春溥(指林春溥圖片)學習了滿文。在這里,他還結識了同學梁章鉅(指圖)。梁章鉅是林則徐的同學,后來協同林則徐一同禁煙。林則徐同時通過父親認識了著名學者陳壽褀。陳壽褀對漢學、宋學都有相當的造詣,他主張經學致用,被稱為才子。他們交往密切,相互切磋,不僅研討學術,而且還交流政治見解,這些人都對林則徐日后政治實踐有一定的影響。20歲,林則徐中舉人,并與河南永城知縣鄭大謨的女兒鄭淑卿完婚,可謂是雙喜臨門。在1806年,林則徐受到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邀請,擔任書記工作。廈門當時是全省重要的貿易港口和商業城市,社會風氣敗壞,其中鴉片走私和煙毒嚴重泛濫,書記一職使林則徐了解當時社會現實,學到一些處理地方行政以及對待鴉片問題的態度,是一次有用的實踐和鍛煉(指19世紀廈門入城處圖片)。
這是當時福建巡撫張師誠(指張師誠畫像)。他是一位熟知封建社會各種典章制度的官員,他在閱覽公牘中,發現了林則徐的才能,邀請林則徐進入幕府任幕僚。在這4年多的時間里,林則徐有機會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經過文書工作的鍛煉,增強了從政的才干,為后來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林則徐27歲考中進士,開始京官生活,走向一個更為廣闊的人生舞臺。
(指十無益拓片)這是林則徐練字時寫下一篇做人標準的文章《十無益》, 這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身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林則徐在漫長的官場生涯中,一時一刻都不曾忘記“廉潔”、“清政”(指人到無求品自高拓片)。1831年,林則徐出任江寧河道總督,他在此寫下明代陳慕白的詩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樹立無私無欲的崇高品德,時刻鞭策自己、激勵自己。
(指歐陽詢的楷書碑刻)這一塊是林則徐臨摹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是送給他外甥沈葆楨練字用的。(指云左山房詩鈔)這一本《云左山房詩鈔》匯集了林則徐一生的詩詞。
林則徐中進士后,在翰林院任編修,任務是編修國史、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講授經史、起草文件等等;國史館協修,任務是編寫國史;江南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是朝廷派出考察地方官的官員。
林則徐博覽群書,潛修學問,在京期間參加宣南詩社,這是南方出身的小京官組織的一個文學團體。在這里,他結交了黃爵滋、龔自珍、魏源、陶澍等人。詩社除了聚會賦詩外,還經常探討學術問題(指林則徐參加宣南詩社活動畫作)。1820年,林則徐結束了京官生涯,外放擔任浙江杭嘉湖道,是杭州、嘉興、湖州三府上一級的官員。林則徐一生崇敬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杭州,他拜謁坐落于西湖三臺山麓的于謙祠墓,于謙是明代抗擊異族入侵的名將,并以清廉著稱,后來蒙“謀反”的不白之冤被殺害。林則徐深知忠臣良將不一定有好下場,但決心效仿他們的獻身精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林則徐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并帶頭捐獻了自己的俸祿。
這些就是林則徐歷官舊址的圖片(指江蘇巡撫衙門遺址圖片)1832——1836年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五年間,不斷興修水利,可以說是林則徐與水災、旱災搏斗的五年。
(指黃鶴樓圖片)這里是武漢的黃鶴樓,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提出禁煙六策,大張旗鼓地嚴禁鴉片,成績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