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理論與實務:國際分工學說詳解資料(三)

發布時間:2011-08-01 共1頁



  三、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

  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反對這一學說。他們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理論不能適用于國際貿易,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或國際貿易上。

  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生產各種商品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一)要素比例理論的三個主要結論

  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則處于不利地位。

  2.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 商品貿易一般趨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益的國際差別。

  (二)赫―俄學說的一些假定

  1.在各個域際或國家內部,生產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在區域和國家之間,它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

  2.假定貨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貿易,貿易是平穩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進口。

  4.假定生產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

  5.假定只有兩個區域或兩個國家。

  6.假定兩國技術水平相同,生產函數相同。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