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的歷史,都是一部建筑與文化交織的歷史,表達了我們對于城市的理解,也寄托著我們對城市的情感。 即使是在北京一再擴張的今天,當我們提及北京時,老城墻、舊城門、四合院、二環內的皇城仍然是北京不可磨滅的代表。
現如今,舊時九門圍合的皇城已被一條二環路所取代,舊時弄堂中低矮的四合院也變成了林立的高樓大廈,如果沿著北京的二環路行駛一周,有三座建筑會給我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西環廣場、德勝尚城、保利大廈,他們所在的西直門、德勝門和東直門,又恰巧都是過去鎮守北京的三方城門。這或許是歷史的一次巧合,在人們的不經意中,老北京與新北京聯系在了一起。
兩座建筑連接城市記憶
這些傳承百年的經典建筑是如何造就的?不難想象,為此,需要大量的付出,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凝結了建造者的心血。
西環廣場,是西直門地區的標志性建筑。三座弧形的大廈矗立于地面之上,遠遠望去如同三座透明的城門,而地下一層則是地鐵2號線、4號線交匯的西直門地鐵站。
設計之初,考慮到她不僅是集商業商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廣場,還要承擔城市交通樞紐的功能,所以,西環置業下定決心要設計出能夠代表新北京形象的精品建筑。
西環廣場的“三門”設計靈感來源于人們對老北京城門的歷史印記:3個漂亮的弧線型外立面設計,像3個城門洞;而且3個樓之間沒有任何的視線隔斷,人們完全可以透過西環廣場瞭望西山。
當時,為了找到最好的設計團隊,西環置業通過國際設計方案競標的方式選擇了法國AREP設計公司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的作品。與國家大劇院設計者安德魯齊名的AREP首席設計師杜迪楊(Jean-marie Duthilleul)為設計團隊中的一員,杜氏是擅于陸港設計的建筑大師,為這座集現代交通樞紐功能與歷史文化美感于一身的建筑貢獻良多。
西環廣場的拱形屋頂運用五面玻璃體全通透采光的手法,是使其建筑外型獨具特色的點睛之筆。為實現這一手法,建設者摒棄了效果笨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創造性地運用了“拱形鋼結構+剛性桿張拉索網組合”的建筑技術,實現了廣場穹頂的視覺通透與結構輕巧。該技術,當時屬國內率先使用,不僅技術實現難度大,需要大量的技術攻關和論證,而且帶來了成本上的增加,但卻滿足了人們對于建筑品質與美感的期待。
現在當人們說起西環廣場時,甚至不用說它的名字,只要提及“西直門那的三個弧形門”,即使是不熟悉北京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的所在。
位于德勝門外的德勝尚城,是一塊特殊的土地,在空間上與德勝門遙相呼應,在情感上承載了人們對于老北京的記憶。德勝尚城如何在現代建筑的基礎上保留傳統文化元素,令建設者煞費苦心。
德勝尚城設計者崔愷先生在他的設計筆記里這樣寫道:“在這里,建筑的意義超越了建造本身,它是情感和意念的化身,表達了生長在這座都城中的我對它的愛。”
為保持與德勝門樓等周邊建筑環境及古城風韻的呼應和諧,在規劃設計中,德勝尚城中道路的分布仍然借助了原有的胡同走向,使七棟低密度建筑呈七星拱北點陣式布局。
為在原址保存被拆建的四合院,德勝尚城將四合院放置在了建筑的頂層,既保存下了文化古跡,也使之成為空中的景觀組團。
為滿足人們對北京古城的留戀,大量老物件被運用到了景觀中來,舊水缸,上馬石、下馬蹲、木制屋架的精心擺放,帶來了現代與傳統巧妙融合的庭院。
而在德勝尚城的每一棟庭院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特色:古樹庭院以大槐樹為特征;竹林庭院下沉到地下一層,內種植竹林,地面層通過一座小橋進入門廳,空間層次豐富;有的庭院則演化成室內中庭。將四合院理念引進庭院設計,不僅為了美化景觀,傳承文化,同時也使建筑的進深減小,使更多的辦公空間享受到自然光線,賦予辦公室更多的人性化設計,真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建筑精神。
建成后的德勝尚城,無論是對中國傳統青磚灰瓦的運用,還是在屋頂若隱若現的空中四合院,都能讓旁觀者一眼看出,設計者對于中國文化的感情與理解。
他們背后的建筑者
然而,除了保利大廈這個以開發者冠名的建筑外,大多數北京人,甚至是地產業內人士,都不知道西環廣場、德勝尚城這兩座近年興建的地標建筑,是由哪家開發企業建設的。
在我們對這兩座地標性的建筑進行走訪之后,驚人地發現,西環廣場、德勝尚城來自于同一家開發企業:北京西環置業有限公司。
這家剛剛由“北京金融街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北京西環置業有限公司”的國有企業,自上世紀90年代草創走到今天,已經成長為總資產45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她十幾年來的的發展,幾乎見證了北京房地產業的全部歷程。
然而西環置業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低調形象,讓普通人很難了解到,在城市背后默默貢獻的她是怎樣的一家企業。
從今年開始,長期從事高端商務寫字樓開發的西環置業,終于正式走向住宅市場,在亦莊、大興孫村一舉拿下兩塊住宅用地,總建筑面積近八十萬平方米。
借此機會,我們得以了解到西環置業在從創業走向創新的地產之路上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