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將蘇州河確定為浦西地區東西向的綠軸。蘇州河東段從外白渡橋到長壽路橋全長4.98公里,是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的先行段。隨著蘇州河綜合治理的不斷深化,步伐不斷加快,市政府要求東段各區嚴格按規劃實施綠地建設,并對綠地規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規劃構思
●主題
都市、陽光、青水、綠洲。
●暢想
回歸自然——日出、陽光、晚霞、映月、空氣、碧波、鳥語、花香、觀魚、垂釣、嬉水、踏泉……
綠色篇章——春色、綠舟、綠園、綠野、綠堤、疏林、密林、草地、百花……
●設計原則
空間設計:開敞空間、圍合空間、親水空間、再創造空間。
綠地設計:景觀綠地、防護綠地、停留式綠地、通過式綠地以及垂直綠化等。
生態設計:植物、動物、土壤、水體。
●總體構架和空間布置
綠地結構分析:綠地結構采用點、線、面的結合。即以蘇州河濱河綠帶為主軸,兩側間隔布置大型公共集中綠地及點綴小型街頭綠地,并沿城市干道和步行林蔭道呈楔形向縱深延伸綠帶,從而形成完整的濱河綠地系統。
濱河綠地的構成:蘇州河東段兩側濱河綠地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濱河道路紅線內的臨河綠化帶,第二部分是沿河建筑必須后退道路紅線8-10米的綠化控制帶,第三部分是濱河集中綠地,第四部分是沿線地區地塊內集中綠地。
濱河綠地的性質分析:濱河綠地- 濱河道路交通分析:蘇州河濱河道路紅線控制為南側16米,北側20米。標準斷面采用不對稱設計。交通組織近期依然人車混行,最終達到以步行交通為主的規劃目標,應確保暢通以備防汛。
保護、保留建筑:建筑保護、保留計劃在地區詳規中已制定,濱河綠地在涉及此類建筑時可能不能滿足要求,應予以特殊處理,其它則嚴格按規劃控制。
規劃建筑控制:蘇州河沿線的規劃建筑的高度及退讓距離應有嚴格的控制。
景觀視線分析:在河道轉折處,盡可能開敞空間,確保視線的暢通;濱河綠化不僅向陸地開放,也應向水面開放;考慮標志視體與對景建筑的位置。
旅游潛力的發掘:遠期將強化旅游功能。主要發展蘇州河水上游覽,增設旅游景點,預留相應旅游配套設施的用地;同時,與臨近陸域旅游線路有機結合。
碼頭調整:盡早搬遷沿岸的環衛、裝卸碼頭,減弱其航運功能,遠期發展水上旅游。游船碼頭的布點充分地考慮了遠期水上游覽與陸域發展的結合。
總平面設計:蘇州河東段濱河綠地的總平面設計,反映了沿岸綠地的構成與布局、濱河綠帶的形式、濱河集中綠地的初步方案、濱河地塊控制綠化帶的形式與數量、城市街頭綠地對蘇州河與城市內部的銜接關系等。此外,還反映了濱河綠地內部的街道設計與街頭小品的大致分布情況、濱河綠帶與周邊地塊的出入口位置、以及殘障設施的配置等。
標準段設計:蘇州河東段濱河道路大部分具有標準形式,所以對具有標準形式的濱河綠地設計采用標準段的方式。
特殊節點設計:特殊節點的選定,是蘇州河濱河沿線除標準段外,需要采用特殊處理手法的地段,其中包含了所涉及的濱河公共集中綠地。規劃對它們進行了較深入的環境設計。
橋梁的保護、改造、興建:蘇州河東段共有橋梁20座,許多橋梁因年代久遠需要檢測修整。屬優秀近代保護建筑的,規劃進行了原樣修復。需改造的橋梁,在穩固結構的基礎上加以美觀。規劃中橋梁的興建在滿足功能的同時更注重美觀,使之成為蘇州河整治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防污墻的改造:根據最新的研究結論,在經過合理地治水調水、建閘疏浚之后,蘇州河兩岸防汛墻的標高可以降低1米左右,為改善沿線景觀創造了條件。
親水平臺:在濱河腹地較大的地方,設想將防汛墻后退,使兩岸沿河的空間向水面開敞,讓人們能接近水面,充分享受自然界帶來的樂趣。
街道設施與街頭小品:地面鋪砌、路燈、地燈、泛光照明燈、指示牌、雕塑、噴泉等均進行了精心設計。
植物選種:濱河綠地建設中樹種的選擇上,以常綠樹和落葉樹并重,在不同區段成片種植地域性樹種。結合集中綠地,成片種植特色喬灌木,形成強烈色彩效果。樹型的選擇以考慮橫向樹型為主,成片的樹叢、柔和的曲線豐富了城市的輪廓線。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996年編制完成的綜合整治詳細規劃,所確定的規劃總面積為346公頃,其中綠地面積為18.8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5.5%。蘇州河東段的濱河道路調整及綠線規劃,盡可能地預留出濱河集中綠地,并根據蘇州河兩岸的特殊情況,把位于濱河道路內部的綠化帶作為特殊的綠地劃示出來,這樣使濱河綠地的面積有所增加。含濱河道路內部的綠地在內,總的綠地面積增加為22.4公頃。
根據最終測算,蘇州河東段濱河綠地的用地面積如下:
濱河道路紅線內的臨河綠化帶的用地面積為5.93公頃;濱河地塊內的綠化控制帶的用地面積為4.35公頃;濱河公共集中綠地的用地面積為10.13公頃(其中含黃浦公園1.9公頃);沿線地區城市公共集中綠地的用地面積為4.09公頃(不含地塊內部應配的集中綠地);而含地塊內的城市公共集中綠地可達19.03公頃。最終蘇州河東段濱河綠地的總用地面積達到24.5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7.1%。
實施效果
東段全線的濱河道路按規劃紅線辟通;規劃確保了兩岸各有一條暢通的貫穿始末的濱河綠帶;部分地區完成濱河地塊內控制綠帶的動拆遷及實施工程;依據規劃完成幾個大型集中綠地及若干個小型街頭綠地,為下階段的工作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