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較成熟的有結構功能主義、沖突理論、交換理論及互動理論。
1.結構功能主義
結構功能主義是社會學中歷史最長的重要的理論方法。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Parsous,1902~1979)。他通過對社會功能系統的假定以及人們行為系統和控制人們行動的系統分析,為整個社會達到均衡、穩定規劃了—個模式。他的觀點也是社會學理論發展過程中—直爭論的焦點。
2.沖突理論
其代表人物有源于結構功能主義內部的列維斯·科塞爾和蘭德爾,還有自稱受到馬克思主義啟發的拉爾夫·達倫道夫和懷特·莫爾斯。沖突論者認為,社會不可能僅僅是平衡與和諧,而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而且長期存在著并非對社會只產生破壞作用的沖突,這是社會運行中的持續的必然現象。沖突并不一定指公開的暴力,也包括緊張、敵意、競爭和在目標與價值標準上的分歧。沖突的產生是因為資源的稀有使其社會關于它的分配充滿著不平等現象。
3.交換理論
交換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喬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勞。關于人們的社會行為,霍曼斯的交換理論創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種從個人、心理出發的微觀社會學理論。中心論點是將人的社會行為視為相互酬勞的交換行為,包括物質的、權力的、精神的交換,其思想實質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商品化傾向假設。此外,霍曼斯還認為,在這些交換過程中貫穿著“對等原則”的社會交換是公平的交易。
布勞利用霍曼斯的微觀社會學中的交換概念與權利概念這樣的宏觀問題結合起來,以填補微觀與宏觀的鴻溝。他進一步指出交換并非都是平等的,作為交換論者,他也發展了霍曼斯關于社會行為的交換原則。
4.社會互動理論
以庫恩(M.Kuhn)、布盧默(H.G.Blumer)和米德(R.H.Meed)的學說和著作為代表。互動理論觀點龐雜,有符號互動論、擬劇瑚論、現象耳動論、本土方結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