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主要特點是遠距離、大范圍、可移動。在城市規劃應用中其顯著優勢是可以在機構內部或向社會發布信息,提供查詢的功能和界面,不同的部門、機構以及公眾之間可以共享信息,實現設備資源共享、分散而協同地工作。故除答案C外,其余A、B、D均為因特網的典型作用。
考點:
第二章 網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 ☆☆☆☆考點1:網絡技術的基本概念;
因特網:一般也稱之為國際互聯網,是全球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通過統一的通信技術協議--TCP/IP協議連接在一起的集合,這些網上計算機用戶能夠共享信息資源并互通信息,是一個全球性的網絡。
內聯網:如果僅在一個單位內部使用因特網的是內聯網。
局域網:采用簡單的網絡設備,實現數百米距離內不同計算機之間數據通訊、資源共享的技術。
廣域網:采用簡單的網絡設備,實現遠距離數據通訊的網絡。
第19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產生離開某些要素一定距離的鄰近區是GIS的常用分析功能。
考點: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考點6:地理信息的查詢、分析;
城市規劃的許多分析圖、成果圖相當于專題地圖,是用GIS系統完成的,比用CAD制作出的圖高效靈活。
1.疊合
矢量疊合有3類:點和面、線和面、面和面的疊合,是不同矢量數據“層”之間進行幾何合并計算。
2.分析方法
鄰近分析、網絡分析和網格分析。其中網絡分析是精確度較高的分析方法,常用來估計交通時間、成本;選擇運輸途徑;計算公共設施的供需負荷;尋找最近的服務設施;產生在一定交通條件下的服務范圍。等乙面網格分析是專門針對柵格數據的分析方法,可以進行坡度、坡向、日照強度的分析、地形的任意斷面圖生成等等。
第20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空間分析目前還只在少數科研、教學機構中開展。
考點: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考點7: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GIS在城市規劃中實際應用主要在空間查詢、專題制圖、空間和屬性數據的綜合管理和及時更新方面,可利用互聯網絡向公眾發布規劃的圖形、屬性信息等。
第21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GIS點、線、面的符號可以自行設計。
考點: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考點2: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GIS,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處理地理空間信息的綜合性技術,是關于空間信息儲存、查詢、分析、表達的工具。它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目前已有廣泛的應用。
GIS技術由4個部分組成:信息獲取與數據輸入;數據儲存與管理;數據查詢與分析;成果表達與輸出。
GIS系統處理的數據有兩大類:第一空間數據或地圖數據、圖形數據、圖像數據,第二類稱屬性數據或文字數據、非空間數據。
GIS系統在工程設計方面功能薄弱,但很適用于空間查詢、空間分析;CAD技術也可以處理空間、屬性、以致多媒體數據,但不適用于空間查詢、空間分析。
第22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航天遙感通常指從地球大氣層外層空間,距地面80km以上,以宇宙飛行器或人造地球衛星等作為遙感平臺的探測方法;航空遙感是指在地球大氣層內層空間,使用航空飛行器作為遙感平臺對地面目標是行為探測;地面遙感指在地面上或海面上利用汽車、高臺或船舶作為平臺,或由人直接攜帶和操作遙感儀器對地面、地下或水下進行的遙感。以上三種遙感是根據遙感平臺劃分的。
考點:
第四章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考點2:遙感類別;
根據遙感平臺的高度和類型,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與地面遙感;根據傳感器工作波長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微波遙感、紫外遙感;根據電磁波輻射源劃分為主動遙感、被動遙感;根據應用領域分為氣象遙感、海洋遙感、水文遙感、農業遙感、林業遙感、城市遙感、地質遙感等。其中航天遙感是距地面80公里以上空間進行的探測,探測范圍廣,成像快,又可進行動態觀測,目前已占主導地位。
第23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城市經濟學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前者對后者的貢獻有如下方面:對城市增長和規模的預測,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經濟資源和消費需求;對具體城市問題的分析和規劃調控的對策建議。如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城市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等;運用投資估算技術評估各類規劃方案以幫助政府和投資者決策;還包括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以保障規劃方案的實施。D答案不在以上內容中,符合題目的要求。
考點:
第一章 城市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考點4:城市經濟學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經濟學對城市的貢獻包括對城市增長和規模的預測,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經濟資源和消費需求;對具體城市問題的分析和規劃調控的對策建議;還有運用投資估算技術評估各類規劃方案以幫助政府和投資者決策,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以保障規劃方案的實施等。城市經濟學具有相對廣泛的研究范圍和較強的綜合性,與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關系極為密切。
第24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在基礎設施供應企業從屬于政府時,政府可以直接決定價格;如果該類企業是自主經營的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指令性限價或通過專營許可證管理的辦法來達到目的。
考點:
第二章 供需理論及其應用 ☆☆☆☆考點2: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均衡;
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量的均衡,它表明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價值量上大體相等;二是結構的均衡,它表示社會再生產比例的合理性和產業結構的協調性。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同時也是一種動態均衡。主要表現在:社會總供給受到技術的、資源的和體制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總是處于一種不斷變動和調整的狀態;社會總需求也由于市場、收入、心理、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考慮到時間因素,社會總供求在短期內應允許出現總供給略大于或略小于總需求的情況,但長期內,總供求之間應實現基本的均衡。
生活必需品價值變化不大,趨于剛性,非必需品及奢侈品價格變化反應大,傾向于彈性,土地短期內接近剛性。
實現總供求的均衡是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和穩定增長的保證。但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經常出現不均衡或總量失衡,或結構失衡。政府可以利用供求關系的市場規律,通過對價格的控制來達到調節市場動作的目的。如,規定價格上限。
經濟運行的障礙:產業結構失衡、總需求膨脹、經濟周期性波動、通貨膨脹、失業、公平的損失。
第25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外部性經濟效果可分為正效果和負效果。
考點:
第三章 外部性問題 ☆☆☆☆☆考點1:外部性經濟的概念;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是源自經濟活動的聚集效益,即生產力和各項物質要素在空間上的高度聚集、相互作用而產生各自的外部經濟效果。外部效果問題也就是項目經濟的“外淑性”,即為了自身目標而努力的人和部門,在努力的過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結果而使社會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給他人或其他部門帶來麻煩和損害的現象。這種正的或負的效果一般不會計入前者的費用或效益,因此這種結果是外部性經濟問題。
外部性經濟的正效果是城市產生、擴展的最主要動力之一。城市中各項活動的外部性經濟效果總量在城市地域向中心遞增,而在城市外圍則逐漸減弱,這種空間上的序列變化體現為城市土地的級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