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從城市化的轉化主體看,城市化可分為有形城市化和無形城市化。從城市化的過程看,美國學者弗里德曼將城市化過程區分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考點: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 ☆☆☆☆☆考點6:城市化;
1.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質上和形態上的城市化;二是無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識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運行機制:城市的拉力、農村的推力。
3.類型:向心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1)增長勢頭猛烈而持續;
(2)城市化發展的主流已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現代社會中居于支配地位;
(4)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總人口、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增長速度都開始趨于下降,對世界未來城市化速度的過高估計正在得到修正。發達國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達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預計2010年將達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現在英國。
5.當代中國城市化特征:城市化進程的波動性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點,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
6.區域城市化水平預測方法:
(1)主要指標法;(2)復合指標法;(3)年平均增長率外推法;(4)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法;(5)中國城市化水平預測包括商品糧供應率預測法、國民生產總值預測法及多指標綜合分析預測法。
第33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社會運行的趨勢是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不是單一的形成與發展。
考點:
第一章 城市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主要理論 ☆☆☆☆考點4:社會發展理論;
1.社會運行
2.社會需要
3.社會互動
4.社會管理與控制
5.社會變遷與進步
第34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流缺乏循環,城市物質循環在人為狀態下進行。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生態系統 ☆☆☆☆☆考點4:城市生態系統功能;
1.生產功能:生物生產、非生物生產。
2.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能量的傳遞與轉化過程。能量沿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三大功能類群順序流動;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只能一次流過,不能循環逆轉;能量沿生產者、消費者順序逐級減少。
能源結構是反映國家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電力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發電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應現代化水平的兩個指標。
3.物質循環:城市生態系統所需物質對外界有依賴性,既有輸入又有輸出,生產性物質遠遠大于生活性物質,物質流缺乏循環,物質循環是在人為狀態下進行,循環過程中產生大量廢物。
4.信息傳遞:生態系統中各生命成分,即物理信息、化學信息、營養信息、行為信息之間的流動。
第35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提出減少或預防環境影響的措施,有時還對建設項目的方案選擇提出建議。
考點:
第三章 環境影響評價 ☆☆☆☆☆考點1: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
1.概念
是在一項人類活動未開始之前對它將來在各個時期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的預測與評估。
2.目的
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學依據。
3.原則、方法
(1)原則:目的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原則、主導性原則、動態性原則、隨機性原則。
(2)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類比方法。
4.報告書要求
(1)建設項目一般情況;
(2)建設項目周圍地區的環境狀況;
(3)建設項目對周圍地區的環境影響;
(4)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可行性技術經濟論證意見。
第36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城市自然環境是構成城市環境的基礎,它為城市這一物質實體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區域,是城市賴以存在的地域條件,城市人工環境是實現城市各種功能所必需的物質基礎設施。
考點:
第四章 城市環境保護 ☆☆☆☆考點2:城市環境的基本概念;
1.城市自然環境:包括地形、地質、土壤、水文、氣候、植被、動物、微生物等。
2.城市人工環境,包括房屋、道路、管線、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廢水、廢氣、廢渣、噪聲等。
3.城市社會環境,包括人口分布及動態、服務設施、娛樂設施等。
4.城市經濟環境,包括資源、市場條件、就業、收入水平、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等。
5.城市景觀環境,包括風景、風貌、建筑特色和文物古跡等。
第37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高架源地面濃度離煙囪很近處,濃度很低,隨著距離的增加濃度逐漸增加至一個最大值,過后又逐漸減小。
考點:
第四章 城市環境保護 ☆☆☆☆☆考點1:城市環境質量的影響因素;
1.影響大氣環境的因素
氣象因素:風和湍流、溫度層結、逆溫、不同溫度層結下的煙型等。
地理因素:地形、地貌、海陸位置、城鎮分布、氣溫、氣壓、風向、風速。
其他因素:污染物的性質或成分、污染物幾何形態和排放方式、污染源強度和高度。
2.影響水體環境的因素
水體自凈作用,水體稀釋作用,水體中氧的消耗與溶解,水體中的微生物。
3.影響土壤環境的因素
土壤的性質、背景值,土壤自凈作用的強弱,土壤污染的類型及強度、土壤酸堿度、土壤質地、土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