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作為廣東廣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金沙洲擁有國內最大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新社區,能夠容納16.5萬人。雖然新建的廉租房戶型合理、窗明幾凈,但廣州不少特困戶還是放棄了租住。據悉,這是由于目前不少廉租房遠離市區,各項生活配套不全,貧困租戶除了交納不低的租金和物業管理費,還要支出數額不小的交通費用。
好好的一個利民措施,搞得最后連特困戶都不愿住,或住不起,實在是有違施政者初衷。不過,這個案例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卻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們在設計利民措施時,可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過?
對于大城市的中產階級來說,“郊區居住,市區消費”,的確不失為一種應對高物價生活的良策,可這些并不見得就適用于貧困之家。三四塊錢在別人看來,可能也就是一個甜筒、一份雜志,可在窮人那里,卻可能是一天的伙食費。我們如果站在中產階級乃至富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恐怕還會覺得這些人有些不識抬舉、有些不可理喻,遑論找到原因、及時補救。
無獨有偶,經濟適用房的開發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一些政府部門在規劃經濟適用房的時候,一未考慮到低收入家庭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二未考慮到他們的購買能力,動不動就在近郊建上一批一百三四十平米的大房子。最終結果是,雖然房子每平米的價格降下來了,但低收入家庭依舊買不起、住不起。
如果我們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那么不可理解的事情還會有很多。讀者如果有心,恐怕還會記得去年冬天出現在廣州的咄咄怪事:一些流浪人員寧愿冒著凍死的危險露宿街頭,也不愿走進救助站。原因其實并不難找:進了救助站,只有免費的吃穿住,不進救助站,卻還可以每天靠拾荒賺得幾十塊錢,而這些微薄的收入對于他們的家庭來說至關重要。有些救助站的位置比較偏,流浪人員想去還得花錢搭公車。來回一折算,實在是劃不來。
相關的評論《為何救助站吸引不了挨凍人》一文中也已經說過,“他們在夾縫中生存,精打細算,當然更清楚哪一種選擇能帶給他們更大的益處。……他們一點都不傻!他們很清楚自己的處境與責任,也很清楚進不進救助站的得與失。”“我們倘若不理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們從沒嘗試過他們那樣的生活,也無法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想這個問題。”當社會上不時出現窮人買不起經濟適用房、租不起廉租房等怪事的時候,施政者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多聽聽窮人的意見。畢竟,我們為人家考慮得再周詳,也不如他們自己想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