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工程簡介
京福高速公路泰安至曲阜段全長49.863公里,其中在K15+450~K25+000 段集中了大汶河特大橋、土門特大橋等大、中、小橋11座。由于地質情況多變,橋梁樁長設計不等,且流砂、溶洞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給樁基成孔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使樁基施工成為該項目的重點和難點。
——地質概況
大汶河特大橋處于大汶河流域區,其特征是北岸略有淤積,南岸侵蝕后退。南側河床基巖近乎裸露,北側河床堆積有較厚的中粗砂層,場地堆層大致分為 3層,自上而下為:中粗砂、風化頁巖、石灰巖、裂隙巖溶,主要發育在孔深(自施工地算起)7~15米和孔深19~23米處。土門特大橋位于大汶口盆地的東南部邊緣,大汶河北岸二級階地一線,地下水位埋深9~14米,地層按成因共分3 層,上部發育有較厚的汶河沖積砂層,厚度10~15米,最厚處達24米,其下為汶口組強風化泥巖(已完全風化為粘土),第3層為中奧陶系石灰巖,本層次變化較大,各樁號處深度,結構均不一致,溶洞裂隙特別發育,已基本串通,且與汶河地表水有水力聯系,水量豐富,部分樁號形成了極軟及流塑狀粘性土,(稀泥),構成場地復雜的水汶地質及工程地質條件。
施工方案及其實施情況
本段的地質條件有兩大難題困擾著樁基成孔,一是上部厚砂層遇水形成流砂,極易造成淤積、塌孔;二是巖層中的溶洞,溶液溝和部分樁基處形成的流塑狀粘性土(稀泥)極易造成塌孔、斜孔、卡(掉)鉆、縮孔,尤其是上部厚砂層在遇到未充滿的大溶洞時,鉆孔可能出現整體坍塌,損壞鉆機,危及人身安全。為確保樁基成孔順利,進場后我們對部分樁基進行了鉆探,目的在于查明地質情況和巖溶發育規律,共增設地質鉆孔166個,加上設計提供的地質鉆孔88個,基本上概括了本段的地質情況,地層結構,確定采用挖孔和沖擊鉆鉆孔兩種方案。施工中根據實際情況,部分樁基采用了挖孔和鉆孔相結合的方案,實施效果比較成功。
——挖孔樁施工
1、挖孔樁施工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排水和流砂處理,最早施工的挖孔采用沉井法磚砌護壁,汶河橋0#臺,1~3# 墩采用此法施工,但挖至10~12米時,遇水形成流砂,因流向不均,造成孔位偏移,多次糾偏而不能較正。經研究后改用現澆混凝土護壁,為10~15 厘米厚C25混凝土護壁,采用525水泥,摻加早強劑等措施,提高混凝土護壁的早期強度,加快拆模時間。為保證護壁不坍塌,不脫落,在護壁內加設豎向及環形拉結筋,采用Φ8盤條鋼筋,環形筋0.4~0.6米設一道。豎向拉結筋根據孔徑不同分別為6根、8根、10根。
2、砂層挖孔施工在深入地下水位后,極難挖進,基本上是邊挖邊被淤平。該處施工時縮短了護壁長度。每挖進0.3~1.5米左右便支模澆筑護壁,并以袋裝水泥、片石、草袋堵塞等措施封堵流砂。對于溶洞、暗流及承壓水造成的排水困難或涌砂現象,采用注漿法封堵,具體作法:清理樁孔后,填放袋裝泥土充填樁孔,澆筑50厘米厚水下混凝土封頂蓋,待48小時,封頂凝固后進行壓漿,壓漿24小時后重新抽水開挖。壓漿給進程序為:泥漿→水泥漿→水泥砂漿。砂漿配合比例為:水泥∶砂=1∶1,摻入水泥用量1%的水玻璃,水泥砂漿稠度控制在2s~10s,漿泵壓力控制在0.4~0.6MPa。
3、K22+062通道橋12根Ф1.2米樁基,挖孔至12~14米深時,因水量大,很難挖進,0#臺右1樁,1#臺右3樁因流砂現象變成涌砂,原先已挖至14米深,但第二天量測時變為11米,涌進3米厚砂。我們采用注漿法封水,12根樁共注漿19次,投入水泥123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