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摘要: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北汊大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主橋為90 3*165 90(m)的三向預應力變截面連續箱梁,全橋長2172m,本文介紹北汊大橋總體設計。
關鍵詞:南京長江二橋 北汊橋 總體設計
一、概述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位于現南京長江大橋下游11km,是南京長江河段南北過境高速公路上的重要橋梁,目前正順利進行上部構造懸澆施工,計劃于2001年7月1日建成通車。
1.橋位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北汊大橋橋址所在八卦洲河道屬長江下游南京河段,河道近于東西走向,橋址處河段為微彎分汊型,平面型態寬窄相間,北汊河道彎曲,長約21.7km,北汊大橋即位于北汊中段,北起大廠區張營村,南止八卦洲三道灣。橋址處南、北岸均構筑了長江達標防洪堤,堤間距離 1287m,高程約 9.5m(黃海),主河槽寬近 1000m,北高南低,河床標高1.51~7.68m,深泓偏南,常水位時最大水深13.15m,北汊河道經多年整治、建堤,河勢基本穩定。北汊航道為揚子石化等“五大家族”專用航道,通行3000t船舶。航道寬580~600m,中心位于 k14 750,橋軸線與北汊主流、航道正交,兩端接線順適均衡,總體配合良好。
2.水文
北汊大橋水文計算分析成果:
設計流量(300年一遇)22000m3/s
設計水位 9.20m
設計流速 1.59m/s
一般沖刷 4.36m
局部沖刷 主墩13.70m,過渡墩12.40m
最大沖刷深度 主墩 18.60m,過渡墩 16.76m
建議施工水位 7.0m(頻率1/15)
3.氣象
南京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溫差較大,春季風和日麗,夏季炎熱,雨量充沛,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天氣晴朗,寒冷干燥。
橋址處江面以上 28m高,百年一遇 10min平均最大風速 34.4m/s.
4.地震、地質
經橋址地震危險性分析,橋址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10%,基巖地震水平加速度為0.0825g,場地為Ⅲ類場地土。
橋址主河槽及兩岸漫灘廣泛分布第四系覆蓋層,其厚度在河槽中約28~38m,巖性以粉細砂為主,零星分布淤泥質亞粘土、亞沙土和薄層亞粘土;兩岸漫攤分布連續性較差,厚度5m左右,以亞粘土為主,其次為淤泥質亞粘土、亞砂土和細砂。其下分布約lm厚的含卵礫石及礫砂直接覆蓋于下伏基巖之上。橋址區下伏基巖屬白堊系上統浦口組綜紅色泥巖、鈣質泥巖及粉砂巖,巖石層理發育,相變及尖滅頻繁,由于組成巖石的礦物成分和膠結程序不同。巖體物理力學性質差異較大。
二、主要技求指標
按六車道高速公路特大橋設計:
設計行車速度 100km/h
橋梁寬度 32m
設計荷載 汽車-超20級,掛車-120
設計風速 30.4m/s
地震基本烈度 Ⅶ度
船舶撞擊荷載 順水流方向20000kN,橫水流方向10000kN
通航凈空 凈寬≥125m,凈高18m
設計最高通航水位 8.10m
設計最低通航水位 -0.4lm(通航保證率99%)
設計洪水頻率 1/300
橋梁最大縱坡 不大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