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料集料極重要的參數是集料的形狀、結構、最大尺寸及級配。
集料本身的強度不太重要,因為集料強度一般都要高于混凝土的設計抗壓強度。在承載時混凝土中集料所能承受的應力大大超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骨料顆粒強度比混凝土基體和過渡區的強度要大。大多數天然骨料,其強度幾乎不被利用,因為破壞決定于其它兩項(水泥漿基體及過渡區)。一般而言,強度和彈性模量高的集料可以制得質量好的混凝土。但過強、過硬的集料不但沒有必要,相反,還可能在混凝土因溫度或濕度等原因發生體積變化時,使水泥石受到較大的應力而開裂。
骨料顆粒的粒形、粒徑、表面結構和礦物成分,往往影響混凝土過渡區的特性,從而影響混凝土的強度。
級配良好的粗骨料改變其最大粒徑對混凝土強度有著兩種不同的影響。水泥用量和稠度一樣時,含較大骨料粒徑混凝土拌和物比含較小粒徑的強度小,其集料的表面積小,所需拌和水較少,較大骨料趨于形成微裂縫的弱過渡區,其最終影響隨混凝土水灰比和所加應力而不同。在低水灰比時,降低過渡區孔隙率同樣對混凝土強度一開始就起重要作用。在一定拌和物中,水灰比一定時抗拉強度與抗壓強度之比將隨粗骨料粒徑的降低而增加。試驗表明,增加骨料粒徑對高強混凝土起反作用,低強度混凝土在一定水灰比時,骨料粒徑似乎無大的影響。另外,在同一條件下,以鈣質代硅質骨料會使混凝土強度明顯改善。
4、集灰比對于強度大于35Mpa的混凝土,集灰比的影響就較為明顯地表現出來。
在相同水灰比時,混凝土強度隨著集灰比的增大而提高。這是因為:集料數量增大,吸水量也增大,從而有效水灰比降低;混凝土內孔隙總體積減小;集料對混凝土強度所引起的作用更好地發揮。
5、養護為了獲得質量良好的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后在適宜的環境中進行養護。
養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水泥水化過程能正常進行,包括控制環境的溫度和濕度。
水泥水化只能在為水填充的毛細管內發生,因此,必須創造條件防止水分由毛細管中蒸發失去,而且,在水泥水化過程中產生的水泥凝膠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大量自由水變為表面吸附水。這時,如果不讓水分進入水泥石,則供水化反應的水就會越來越少,在水灰比小于0.5的情況下會出現自干現象,使水泥水化不能繼續進行。因此,在養護期內必須保持混凝土的飽水狀態,或者接近于這個狀態。只有在飽水狀態下,水泥水化速度才是最大的。
要使混凝土達到所要求的強度并不需要所有水泥都水化,因為在工程上很少能達到這樣的強度。混凝土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水泥石中的膠空比。混凝土在澆筑后水分的蒸發,取決于周圍空氣的溫度和相對濕度,以及引起混凝土表面空氣濕度變化的風度。混凝土和周圍空氣的溫差,也會影響失水。例如,在白天飽水的混凝土在溫度低的晚上會失水;寒冷氣候中澆筑的混凝土,即使在飽和空氣中,也會失水。急速的初期水化反應會導致水化物的不均勻分布。水化物稠密程度低的區域成為水泥石中的薄弱點,從而降低整體的強度;水化物程度高的區域包裹在水泥粒子的周圍,防礙水化反應的繼續進行,從而減少水化物的量。在養護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由于水化緩慢,具有充分的擴散時間,從而使水化物得以在水泥石中均勻分布。Klieger指出:在混凝土早期養護時期,存在著一個最佳養護溫度,在此情況下混凝土在某一齡期時的強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