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基隧道是在國道主干線上海到瑞麗貴州省境內鎮寧到勝境關高速公路中一座上下分離式隧道,最大埋深約140米,左線長805米,右線長773米,進口洞門為弧型端墻式,出口洞門為臺階式,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基巖孔隙裂隙水和巖溶水。本隧道防水設計為:在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敷設一層EVA/ECB共擠防竄流復合防水層,二期襯砌采用不低于S6的防水混凝土。排水設計為:隧道開挖后,在巖面環向布設Ω型彈簧排水管,以引排圍巖滲漏水至基底縱向水管內,初期支護與防水層之間每隔10米設置一處環向軟式透水管,與邊墻底部的縱向排水管相連接,然后通過橫向引水管,將水引入側溝排出洞外。通過本隧道施工,筆者淺談一些自己的認識與同行們探討隧道滲漏技術。
一、滲漏水的原因
引起隧道滲漏水的原因很多,具體原因如下:
1.設計上的原因
(1)由于某種原因,隧道設計在山溝破碎帶或斷帶上又未進行防排水處理,地表水大量補給地下,最終造成隧道滲漏;
(2)對不穩定的地基沒有進行處理造成地基不均勻沉降,導致補砌結構出現縫或隙,從而產生滲漏現象;
(3)拆模時間過早,或圍巖壓力過大超過襯砌體的設計荷載等,都能使襯砌內應力超過其破壞強度而導致隙和縫。
2.施工原因
(1)混凝土沒有按放水級配設計施工,在地下水壓力較大的地方,由于抗滲標號低于相應水壓,從而出現滲水現象。
(2)混凝土搗固不密實,形成蜂窩,因而局部滲漏較多。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由于多余水分(未起水滑作用的游離水分)的蒸發,在混凝土中形成透水的開放性毛細管路,尤其是混凝土拌合物在沉降水過程中析出的一部分備擠向上面,一部分聚集在集料顆粒上面形成透水的管。
(3)襯砌混凝土材料中有雜物,腐爛后形成縫隙或孔洞。
(4)灌注混凝土的工作未加處理或處理不當,產生結合不嚴的漏水縫隙。
(5)先拱后墻或先墻后拱施工的拱墻連接處填不嚴,形成滲漏。
(6)預留孔洞沒有按防水要求處理也會形成滲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