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多維的、多學科的視角,就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比較系統、全面的研究和探討,具體包括環境問題產生的哲學根源、宗教根源、倫理學根源、技術根源和經濟根源。
關鍵詞:環境問題 主客二分 共有資源
1.引言
隨著全球規模的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環境保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和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環境問題的成因有正確的深刻的認識。
人類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剛開始,人們認為環境問題就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不足而引起的,傾向于僅從技術角度來研究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但是,環境問題并沒有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得以解決,非但如此,反而變得更為嚴重。后來,人們又從經濟學、倫理學等的角度來研究環境問題,環境經濟學、& 2.環境問題產生的哲學根源
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我們時代精神的反映。環境問題的產生與西方世界“主客二分”的哲學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開“主客二分”思想之先河,近代的伽利略、培根和笛卡爾,特別是笛卡爾,對“主客二分”式的機械論哲學的最終確立和占據統治地位,作出了最有成效的努力。在著名的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中,他在精神和肉體之間劃出了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他“以外科手術般的精細態度,從物質本性中剔除精神的每一絲痕跡,留下一片由惰性的物質碎片雜亂堆積而成的、沒有生命的疆域。”[1]主客二分的哲學模式對于確立人的主體性和科技的發展,的確發揮了進步的歷史意義。但是它忽視了大自然的整體性和價值尊嚴,它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界盲目的肆無忌憚的征服和改造。“現在,深刻化的地球規模的環境破壞的真正原因,在于將物質與精神完全分離的物心二元論西方自然觀,以及席卷整個世界的勢頭。”[2]
3.環境問題產生的宗教根源
西方的基督教對環境問題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傳統基督教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解釋是:惟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統治萬物的權利。根據這些教義,傳統基督教認為,只要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奪自然是天經地義的。《舊約全書。創世記》的第1章第28節說,“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的第9章說,“神就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對他們說,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并海里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的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在環境危機日益嚴重的今日,基督教也面臨著如何生態化、綠色化的問題。“當前,基督教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為生態保護問題肩負起倫理責任。生態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或財政資源問題。歸根結底,生態問題要求一種新的信仰角度,根據這種信仰,人類同其余被造物的關系既是領袖群倫的關系,也是合作搭檔的關系,簡言之,需要一種新的倫理,新的屬靈式,新的宗教儀式。”[3]
4.環境問題產生的倫理學根源
在傳統的倫理學中,所謂倫理即是人倫之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人與自然的關系則被排除于外。自然界只有工具價值,沒有自身的內在價值,它的價值僅是滿足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望。由于自然界沒有獲得“道德關懷”的資格,由于大自然沒有自身的價值和尊嚴,人類在征服和利用大自然的過程中就缺少了必要的倫理準則的制約。
5.環境問題產生的技術根源
一方面,很多環境問題的產生,是由于技術發展的不足。由于人類理性的有限性,人們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總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些反自然、反科學的人類行為,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另一方面,技術就像是一把高懸在人類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對技術的濫用往往會使人類反受其害。例如,對核能和生物技術的濫用,會導致無可估量的生態惡果。
6.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6.1.經濟行為的負外部性和共有資源的非排他性。
所謂行為的負外部性,是指人們的行為對他人或社會不利的影響。在經濟行為中,它既包括生產的負外部性,也包括消費的負外部性。例如,工礦企業的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行為,居民在使用助力車或汽車的過程中排出的尾氣,對他人和周圍的環境均有負面影響。為有效減少和控制經濟行為的外部負效應,就應當使得外部成本內在化。根據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么,私人市場就將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并能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交易人數的眾多等原因,使得科斯定理難以適用于現實。為此,就需要政府采取管制、征收庇古稅等公共政策來應付外部性問題。然而,與“市場失靈”一樣,也往往存在“政府失靈”現象,從而使得負外部性問題難以有效得以克服。
在經濟學中,根據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可以把物品分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資源和自然壟斷物品。私人物品是既有排他性又有競爭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 6.2.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呈現出如下形態:大量開采資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這種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基礎之上的,是不可循環的因而也不可持續的。“雖然貧困導致某些種類的環境壓力,但全球環境不斷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尤其是工業化國家的這種模式。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加劇了貧困和失調。”[5]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就精辟地指出:“鄙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6]他還引用摩爾根的話,說明人與自身創造的財富之間的異化現象,“自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財富的增長是如此巨大,……,以致這種財富對人民說來已經變成了一種無法控制的力量。人類的智慧在自己的創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7]美國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則從精神分析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生產、高消費與人的異化作了精彩的分析,他指出:“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被工業官僚階層和職業政治家所控制。人們被社會影響所左右,他們的目的是盡可能多地生產和盡可能多的消費,并把這作為自我目標。一切活動都從屬于經濟目標,手段變成了目標。人變成了物,成為自動機器:一個個營養充足,穿戴講究,但對自己人性的發展和人所承擔的任務卻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關注。……,應該使得人不再同自己的力量產生異化并且不再通過崇拜新偶像——國家、生產、消費——的方式去體驗自己的力量。”[8]我們認為,傳統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在經濟上是不可持續的,從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學的角度而言,則是一種病態的與人類自身異化的現象,不克服這種異化,環境問題就不會得到真正的解決。
6.3.經濟的貧困化與發達國家的高消費和享樂主義不同,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由于發展不足而導致的經濟貧困,是環境惡化的根源之一。這些國家沒有建立起本國的工業體系,為了生存和償還外債,迫使他們不斷開采本國的自然資源廉價出口到發達國家。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一些發展中國家無法解決因過度開采資源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土壤肥力的降低、水土流失、森林等資源的急劇減少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而這些環境問題又反過來加劇了經濟的貧困化。于是乎,很多國家陷入了經濟貧困和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之中。《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指出:“在發展中國家中,環境問題大半是由于發展不足造成的。千百萬人的生活仍然遠遠低于像樣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們無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衛生設備。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致力于發展工作,牢記他們的優先任務和保護及改善環境的必要。”
7.結語
在當代社會,從表面上看,環境問題是一個技術問題和經濟問題;從深層次考察,它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宗教問題、倫理問題。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不僅需要技術的更新、& 注釋:
[1][美]韋斯特福爾著《近代科學的建構——機械論與力學》,彭萬華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頁。
[2][日]岸根卓郎著《環境論——人類最終的選擇》,何鑒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頁。
[3]安希孟:“自然生態學與基督教神學”,載何光滬、許志偉主編《對話二:儒釋道與基督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38頁。
[4][美]曼昆著《經濟學原理》,梁小民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頁。
[5]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編《21世紀議程》,國家環境保護局譯,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頁。
[6][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頁。
[7]同上,第185頁。
[8][美]弗洛姆著《愛的藝術》,李健鳴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