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國家如何鼓勵清潔生產的國際合作?
在吸取末端治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西方工業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預防為主的環境戰略。在二十多年的實踐中,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了從立法、管理、機構建設到企業的完整的清潔生產促進機制。與清潔生產先進國家開展廣泛合作是我國加快清潔生產推進步伐的重要措施。
《清潔生產促進法》第六條提出,國家鼓勵開展有關清潔生產的國際合作。在具體的國際合作方面,合作類型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各種多邊及雙邊合作。合作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如合作開發、技術轉讓、培訓、建立機構、資金支持、政策與法律支持等。
近些年來,國家在鼓勵清潔生產領域的國際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對這一領域的合作予以廣泛的關注。近年來,多邊以及雙邊合作廣泛得到開展。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參與,世界銀行貸款支持的“中國環境技術援助項目,清潔生產子項目”(B-4項目)、世界銀行贈款的JGF項目——“中國鄉鎮工業廢物最少化管理體系的建立研究”、中加清潔生產合作項目以及亞行資助的清潔生產項目等都對我國的清潔生產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我國當前經驗缺乏、資金也不十分充裕的條件下,通過國際合作,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吸引外資和國外的先進技術,開展清潔生產,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國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國際合作。例如,可以通過制定計劃和加強引導,鼓勵開展全面的立法和政策領域的合作研究,以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用較短的時間提高我國的立法和政策水平。
國家應當通過外商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和進出口貿易政策的調整,鼓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鼓勵外商直接投資于先進的清潔設備制造、技術開發、環境無害技術轉讓等,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我國清潔工藝和產品的技術水平。
國家應當鼓勵各種多邊和雙邊合作項目,支持國內建立相應的示范工程,培訓人員。通過國際合作不但可以從國外引進當前急需的清潔生產技術,更重要的是,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可以為我國清潔生產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另外,政府應當鼓勵并提供更多的機會,使中國的科學家、企業家、立法者以及管理者能更多地參與清潔生產領域的國際活動,了解國外在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
國家在鼓勵清潔生產領域國際合作的同時,也應當注意,清潔生產不能僅僅通過從國外獲得技術,然后直接運用于我國的企業。許多國外的清潔生產方式在技術上很有效,但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尤其不適合中國的中小企業。因此,一方面清潔生產技術必須立足于國內開發,另一方面在引進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時必須對對方的技術進行深入認真的考察,挑選和采用符合我國國情的清潔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