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P-T大氣穩定度判別方法
大氣穩定度:指整層大氣的穩定程度,反映大氣湍流的強弱;
大氣穩定度判別方法有Ri法、d法、M-O法、A法、LD法、UR法、P-T法,煙流形狀法等;理論上最嚴謹的是Ri法,實踐中最好的是A法;
最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是P-T法,由太陽高度角,總云量、低云量、風速確定大氣穩定度。A―D―F(強不穩―中性―強穩定),即A強不穩定、B不穩定、C弱不穩定、D中性、E較穩定和F穩定。
大氣穩定度確定方法:
確定等級時首先由云量與太陽高度角查出太陽輻射等級數,再由太陽輻射等級數與地面風速查出穩定度等級。
太陽輻射等級數
云量,1/10 太陽輻射等級數
總云量/低云量 夜間 H0≤15° 15°65°
≤4/ ≤4 22 21 +1 +2 +3
5~7/ ≤4 21 0 +1 +2 +3
≥8/ ≤4 21 0 0 +1 +1
≥5/5~7 0 0 0 0 +1
≥8/ ≥8 0 0 0 0 0
注:觀測規則與中央氣象局(即現國家氣象局)編定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相同。
大氣穩定度的等級
地面風速,m/s 太陽輻射等級
+3 +2 +1 0 21 22
≤1.9 A A~B B D E F
2~2.9 A~B B C D E F
3~4.9 B B~C C D D E
5~5.9 C C~D D D D D
≥6 D D D D D D
注:地面風速(m/s)系指距地面10m高度處10min平均風速,如使用氣象臺(站)資料,其觀測規則與中央氣象局編定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相同。
熟悉常見的不利氣象條件及其特點
平垣地形,不利氣象條件通常包括靜風、小風、逆溫、熏煙等;復雜地形,由于局部風場形成特殊氣象場,應當分其污染特點而給予特別關注,如山谷風、海陸風、過山氣流、熱島環流等。
逆溫是指氣溫隨高度增加的現象。注意研究逆溫的底、頂高度、厚度、頻率、強度、生消規律
伴隨著日出,輻射逆溫自下而上消退到煙流頂時的污染為熏煙型污染,是污染最嚴重的情況。海岸熏煙通常出現在春、夏的白天,吹海風情況,持續時間較長。
熟悉聯合頻率的含義及應用
所謂聯合頻率是指由風向、風速、大氣穩定度構成的組合頻率。通常風向取17個方位,穩定度分為3類,風速分為5類。
熟悉污染氣象調查分析方法
1、氣候區劃分及其主要氣候參數;
2、地面常規氣象資料的統計分析;
3、大氣擴散參數;
4、大氣邊界層風場和溫度場特征,重點是逆溫特征和風速隨高度的變化。對于二、三級評價,至少應當包括風玫瑰和聯合頻率。
掌握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的布點方法
1、監測點設置的數量應根據擬建項目的規模和性質、區域大氣污染狀況和發展趨勢、功能布局和敏感受體的分布,結合地形、污染氣象等自然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對于一級不少于10個,二級不少于6個,三級如果評價區已有例行監測點,可不再安排監測,否則可布1~3個點。
2、監測點的位置應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設點的測量值能反映一定地區范圍的大氣污染的水平和規律。此外,在一些較特殊的環評項目中,還采用網絡布點法、同心圓多方位布點、扇形布點法、配對布點法、功能區布點法等方法。
3、一般情況下,主導風下風向、保護目標要布點,監測布點圖一般應附風玫瑰圖。
熟悉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方法
1、根據不同的需要和監測的具體情況,以列表的方式給出各監測點各種主要大氣污染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濃度變化范圍,計算并列表給出超標率和最大超標倍數,評價達標情況。
2、統計分析監測周期內,短期濃度(日均、小時平均)的超標率情況同時,分析評價主要污染物和重點控制污染物。
3、分析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日變化規律、逐日變化規律以及大氣污染物濃度與地面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關系。
4、評估分析重污染時間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計算統計時,要注意監測時間滿足評價標準對數據統計有效性的要求。
掌握采用單項質量指數法進行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方法
利用公式 ,Ii>1,超標,大氣環境受到污染,Ii<1,達標,大氣環境比較清潔。 式中: Ci――監測值,mg/m3;
Cio ――評價質量標準限值,mg/m3;
Ii ――質量指數。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灣和近海水體的基本環境水力學特征及相應的調查方法
河流:
1、河道水流形態:(1)恒定均勻流,非感潮河段,平水期或枯水期,河道均勻,可視為恒定均勻流。(2)非恒定均勻流。
2、設計年最枯時段徑流量:枯水流量分兩種情況,固定時段的選擇和浮動時段的選擇。年最枯時段徑流量的設計頻率一般多采用50%與75%~95%。
3、河流斷面流速:(1)實測流量資料較多時,繪制關系曲線,根據曲線由設計流量推求相應的斷面流平均流速。(2)實測流量資料較少或缺乏時,可通過水力學公式計算。(3)用公式計算。
4、河流的混合:通常用橫向混合系數和縱向離散系數來描述河流的混合特性。
湖泊:
1、湖泊水文:(1)湖泊蓄水量變化;(2)湖泊的動力特征;(3)水溫。
2、湖泊水量。
河口海灣和近海水體:
1、江河的淡水徑流;2、潮汐與潮流。
熟悉水污染源按產生及進入環境方式、污染性質進行的分類
按產生及進入環境方式分為:點源、面源;
按污染性質分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體酸堿度、熱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