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321.請問補充堿度能在好氧池的進口處投加NaOH嗎?會不會造成微生物死亡?我聽說在國內農藥廢水沒有達標的例子,請問有有機磷農藥廠廢水成功達標了嗎?
答:補充堿度應該投加純堿(碳酸鈣或碳酸鈉),純堿除了穩定pH外還可提供硝化菌所需的無機碳源,不宜用氫氧化鈉。農藥廢水處理難度是大,但沒有你說的這樣嚴重,要達標處理技術上沒問題,關鍵是要選擇合適的工藝,所謂合適就是盡可能經濟有效。
322.本公司A/O處理系統曝氣器近期壞了,進行了重新安裝,水抽干時發現O池填料上沒有膜,A池挺多的,修好后加了干污泥約9立方(水池280方),每天24小時曝氣,同時進糞便水和面粉,現20天了SV只有10,放置2小時后也不上浮,二沉池回泥不及時有絮狀泥浮在面上,請問如何才能掛上膜?
答:掛膜初期曝氣量不能太大,否則很難掛膜,還有一個辦法是池水抽干時,就可向膜上噴灑污泥,待填料上污泥稍干時再進水小氣量曝氣,當然在操作時還有一些具體要求。
323.我們的農藥廢水水質如下:COD200-2500mg/L;氨氮350-380 mg/L;總磷70-85 mg/L。在堿解時我們投加的是石灰乳,調節pH在8-9之間,但進入一級生化后,pH下降到4-5,一級生化溶氧在1.0-1.5 mg/L之間,請問這是什么原因,另外整個系統去除率很低,請問有什么好的預處理方法能去除COD,提高可生化性?
答:本廢水毒性大,直接用生物處理比較困難,關鍵是預處理,堿解投加石灰時pH好象要調至11左右,堿解時間要長一些,這樣才能提高處理效果。生化后pH下降可能是硝化過程堿度消耗的引起的,如是這樣就要補充堿度,投加碳酸鈣。提高可生化性方法很多,如在前面設置水解酸化、內電解等。廢水磷濃度較高,可采用化學除磷法。
324.剛做了小試驗,好氧出水經過混凝沉淀后取上層液(去掉懸浮物,水有點發黃),裝在1L量筒中加入臭氧,臭氧機為40G/H,一分鐘后,顏色完全去除。再做另外一個,加入了1ml雙氧水,試驗結果如下:
混凝沉淀原水97 102 108(同一個樣品)
臭氧 80 78 82
混凝沉淀 96 115 104
臭氧和雙氧水159 175 167
問題:只用臭氧時,COD去除不明顯,但B/C比曾經測過為0.7,是否說明對COD去除不太好,但BOD比可大量提高。加雙氧水后COD卻增加了,不知道何故?
答:用臭氧氧化COD去除不明顯是因為氧化后使難生化物質轉化成易生化物質,所以B/C比上升,不過達0.7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這樣等于所有有機物都是可生化的(因為BOD5只是五天的生化過程)。臭氧氧化還會產生一些副產物,如甲醛,如果要提高COD去除率還需加一定量的高錳酸鉀,但后面有生化就沒必要這樣,因為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已為生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加雙氧水后COD增加不大可能,建議用雙氧水+亞鐵和二價錳試試。氧化后應增加混凝-沉淀或把生化后的混凝沉淀工序設置在氧化前。不知以后工程經應用的處理規模是否大,對大規模的裝置而言,此類氧化法的運行費用太高,不符合運行的經濟性。
325.我們試驗的是獸藥廠的污水,污水的COD為2500-20000mg/L不等,通常混勻后在一萬左右,含有大量的ss,色度較高,二沉池出水也顯現出深棕色.由于是2000年的工程,大部分設備都已老化,特別是UASB的三向分離器漏氣十分嚴重,因負荷較低也能勉強運行。我想問的是為什么前陣子好氧出水可以合格(COD在300左右),運行一段時間后,出水COD會升高了呢?是由于厭氧出水SS較高造成的嗎?如果在好氧池前加一個緩沖池,截流住厭氧池跑的污泥,這樣會不會有所好轉?
答:目前首先應該避免厭氧池污泥進入好氧池,U池漏氣與跑泥無關,如果U池無法控制跑泥,就應該設置沉淀池,進水SS高應該在厭氧前設混凝沉淀或混凝氣浮。還有U池的容積負荷應該盡可能穩定,對水量調節和污水均質有較高的要求。
326.本污水處理廠,水量30000噸/天,工藝是AO法,以前在污泥處置上用的設備是2.5m帶寬的帶式壓濾機,壓出的泥含水率達85%以上。污泥濃縮池出來的泥含率約96%,最低時含水92%。請教怎樣才能使泥餅含水率降下來,我們現在考慮更換設備,如:螺旋污泥脫水機,離心機,回轉式污泥脫水機等,請給個建議。
答:影響污泥脫水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脫水前的污泥調質很關鍵,如:藥劑的選擇和投加量。建議先在污泥調質方面做些試驗,同時要控制好污泥濃縮池的運行工況,盡可能提高污泥濃縮效果,并維持污泥含水率的相對穩定,污泥含水率稍有波動,其含固率則會大幅波動,加藥量也很難控制的。建議先在運行管理上找原因,如不行再考慮更換脫水機。
327.我在調試一個甲醇廢水,COD在1700-2000mg/L左右,(可以調節進水濃度),采用單級接觸氧化工藝,(無沉淀池)出水砂濾后排放。現在調試近兩個月來,出水水質在700-800mg/L左右,離500mg/L的目標值還有差距,接觸氧化池停留時間是9小時,有效容積為240立方米.進水量30T/小時,有何提高去除效率辦法?
答:雖然不知道廢水氮、磷是否夠或運行控制方面是否有問題,但可基本確認的是接觸氧化池停留時間不夠是原因之一。
328.請幫助分析一個工程調試問題:本工程是國內目前很少采用的生物膜加活性污泥復合工藝處理生活污水。COD200~300mg/L,NH3-N20~29mg/L,HRT3.5小時,流量10萬方/d,氨氮處理效果一直理想。處理流程是污水經細格柵,沉砂池后進入缺氧池(HRT為30min),然后進入好氧池(HRT為3h)。經過MPN計數,發現好氧池中nitrosomanas和nitrobacter的數量級非常低,無法完成硝化。該工藝主要靠活性污泥去除COD,靠生物膜處理氨氮,所以應該不用擔心SRT不夠導致硝化菌不宜繁殖的因素。但本工藝其他處理指標都非常好,COD,TSS,TP處理效果都非常好,就是氨氮下不去。
答:你所說的“該工藝主要靠活性污泥去除COD,靠生物膜去除氨氮,所以不用擔心SRT不夠導致硝化菌不宜繁殖的因素”,這樣的觀點我不認同。雖然有這樣的說法,實際運行中不會是這樣簡單的。雖然進水氨氮不高,但好氧池3小時的時間顯然不夠的,這是主要原因。還要確認TKN是否高,也許氨氮下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有機氮的氨化造成的,當然也要確認堿度控制等基本運行條件。
329.還想針對上貼的內容問一下:在什么情況下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生物膜處理氨氮,活性污泥處理COD的效果。
這個工藝的主要設計人是哈工大的王寶貞教授。去年我們這個工程為深圳市ZF迎接國家環保總局的環保模范城的復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用這么短的停留時間讓絕大部分指標都很好的達到要求,就是氨氮下不去。我們有些老師也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復合工藝的研究,也有工程實例,除磷的效果不好,但脫氮的效果是很好的。因為我們這個工程效果不好,大家都很著急。所以請詳細指點一下。
答:我不否認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復合工藝有其優點,但也有其局限性的。我認為泥-膜組合工藝不適合脫氮要求高的廢水,可以想象,大量碳化類細菌與硝化菌共存在一池,肯定不利于硝化菌繁殖的。也許有人會認為硝化菌主要長在生物膜上的,碳化菌主要長在懸浮污泥上的,實際情況不會象想象的這樣簡單,它們都生存在同一環境中,泥中膜中都有。主要還是我上次所說的硝化時間不夠造成的,應該在后面增設接觸氧化或輕質生物濾池。
330.關于MLSS的測定,我查閱了您以前的技術答疑,說不能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因為是考慮到溶解性的有機物和游離細菌。那是否就采用總殘渣的方法測定呢?還有您說污泥濃度測定要用100mL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來測定,這又是為什么?我認為取混合液直接測定,不需要沉淀。
答:你說得沒錯,就是用總殘渣的方法測定,取100mL泥樣測定是測定的規范,這樣減少測定誤差。由于取的樣多,為了減少在水浴的蒸發時間,所以要將污泥沉淀后潷去上清液再在水浴蒸發。